全程导医网 输血作为临床上治疗病人的重要手段已有百余年历史,为外科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挽救病人生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输血引发的诸多问题对病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伤害。
随着义务献血的普及和血液检查的完善,艾滋病、肝炎等病毒成为采血的常规检查项目,一些病人和部分医生因此放松了警惕,“营养血”、“人情血”等血液滥用又有所抬头,不必要的输血在临床上已占到35%-40%。
因此有专家呼吁:血液不是药品或营养品,输血操作不当仍有传染疾病的风险,而做手术时选择自体输血更安全。
专家表示,目前采供血机构对血液的常规检查只包括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少数几种常见的病原体,但人类传染病超过100种,输血完全可能传染各种未经检查或未被检出的血液传播性疾病,例如寄生虫有疟疾、弓形虫,病毒有庚肝和丁肝、成人T淋巴细胞病毒、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其中不乏让人得肿瘤的“超级杀手”。
即使常规检查的项目也有“窗口期”的问题:献血者新近感染后,血液中的病毒量尚且复制不多,现有检验技术查不出来,例如目前的检测试剂对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反应的“窗口期”平均在22~25天左右,丙肝病毒的“窗口期”更长达20周。
尽管近年来无菌操作、输血技术和储血设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采血和输血都是在密闭状态下进行,针管等器材基本做到一次性,但是专家称,万一在血袋制备和血液的采、储、分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消毒不严密,均可造成细菌污染。例如,血液在4℃的低温环境下可遭到革兰氏阴性杆菌污染,迅速产生大量毒素。输入这些受到污染的血液之后,轻者发烧,重者可在几小时内出现内毒素性休克,死亡率高达60%以上。
专家建议,虽然输血创造了很多起死回生的奇迹。但是,如果输入了带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接受血液的人几乎无一幸免,都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所以,保证输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是预防艾滋病病毒经过血液传播的重要屏障。不要为了所谓的“增加抵抗力”而盲目使用血液制品,避免输血带来艾滋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