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尿激酶综合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症

2011-06-09 09:21
摘要: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

   全程导医网 徐州血管外科频道应用尿激酶综合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症

     (1)治疗方法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各种原因(外伤、手术、产后等)致脉络瘀阻、湿热下注的血瘀证。治疗以活血祛湿为总的治则。
    初期用祛湿化瘀汤治疗并随证加减:银花30g,蒲公英30g,黄柏12g,通草10g,泽泻30g,地龙12g,水蛭10g,艺术12g,赤芍15g,泽兰10g,土茯苓20g,川牛膝20g,甘草6g。热重加连翘、黄芩、栀子;湿重加薏仁、猪苓;瘀重加穿山甲、蜈蚣、全虫、土元。后期以补气活血通窍治疗,用芪蛭消栓丸:水蛭、黄芪、麝香、牛膝、玄参等。
    本组58例均应用尿激酶1-2万单位(国产)加生理盐水20ml于患侧股动脉注射,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查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偏低者暂停使用,以防出血。炎症明显者加用足量的抗生素,可常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丹参注射液20ml、维生素C1.0g,静脉点滴,日1次,15次为1疗程。

   (2)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34例,显效19例,进步4例,死亡1例(并发肺梗塞患者),临床治愈率及显效率达91.4%。

   (3)理论探讨
    ①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本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下肢静脉血管阻塞,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而后期为血管阻塞加血液倒流。其发病外因多为术后、产后、卧床等。究其内因则为全血粘度偏高,血流缓慢,加上血管壁本身炎性、损伤,致使血液中有形成分附着于血管壁,血管阻塞形成血瘀证。中医认为该病病机为湿热下注、脉络瘀阻。在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压粘度,促进血液运行及清热利湿消退血管壁炎症为主。同时还应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在全血粘度偏高,或术后、产后预防性的运用些活血之品如丹参注射液。

    ②以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该病多发病急,来势猛,虽多表现于下肢,但实为全身病变在局部的一种表现。属祖国医学“脉痹”、“股肿”、“恶脉”、“水肿”之范畴。在治疗中以祛湿化瘀汤为基础方随证(湿、热、瘀之不同)加减,既简便,又灵活,便于观察总结,收效也显著。同时常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点滴及应用尿激酶,可增强活血化瘀作用。临床上湿重者在中药见效慢时可用双氢克尿塞、氨苯喋啶各1片,日1次,口服3-5天,可缓解症状,促进恢复。热重者可加有效、足量的抗生素配少量激素,以治疗血管壁因血栓刺激而产生的炎症或本身的炎症病变。这样以中药为主的综合疗法,有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③股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尿激酶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溶栓剂,1次用量为2-4万单位,给药途径以静脉全身给药为主。临床中我们通过观察:手背静脉点滴每次4支;患足静脉点滴每次3支;患侧股动静注射每次1-2支。三种不同途径与剂量的尿激酶,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结果发现:股动脉注射组,疗程短、见效快,临床反映最好,但操作有一定困难。患足静脉点滴组效果次之,同时尚有加重患肢血液回流负担的副作用,且因患足肿胀,进针也很困难。全身用药组有效,但疗程长,费用高。说明选用最佳的给药途径,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促进作用。

    ④重视巩固措施的意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尚无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多遗留下肢轻度肿胀,活动后加重及日久形成色素沉着、浅静脉怒张、瘀滞性溃疡久而不愈之虑。也有血栓再度形成的危险。此类患者急性期多重视治疗,而慢性期忽视治疗,因而复诊率偏高。我们在临床中重视了三项巩固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a:服用以水蛭、黄芪、麝香为主要成分的丸、散剂芪蛭消栓丸,既无诱发出血之虑,又可补充以治本,破瘀以治标,且服用方便,便于坚持,患者反映较好。b:减少行走、站立活动,注意间断卧床抬高患肢30°,卧床时加强踝关节背屈活动,可减少内外踝部瘀滞,降低患肢静脉压,促进深静脉及交通支瓣膜功能的恢复。c:下床活动前及时正确地应用弹力绷带,可保护患肢,促进回流,防止浅静脉曲张,减少臁疮腿的形成。

 徐州血管病首席专家: 徐龙君,主任医师,徐州老年病医院大外科主任,徐州血管病首席专家。毕业于徐州医学院医疗系,从医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普外科甲状腺、乳腺、胆囊、胃肠、疝气等手术。 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10余篇,并获得新技术奖。
 
  特别擅长: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手术治疗。十年来已开展此类手术数千例,为徐州地区此类手术数量、质量之首。
 
  导医热线:0516-85707122
  导医论坛:
http://bbs.qcdy.com/ (网上咨询,网下导医)。

关注全程导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