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跟踪报道:体检行业猫腻多 之 专家揭秘

    卫生部提高体检准入门槛,非医疗体检机构、“体检游击队”有望退出江湖

  近日,近四千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七成人担心体检“有病检不出,没病检出病”。

  徐州资深体检专家指出,体检检不出病,除了选错适合的体检项目、检查仪器精度和试剂敏感度不够、医生解读体检报告不够“火眼金睛”外,体检机构的乱象也是一大原因。

  针对体检市场的混乱现状,卫生部日前印发《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提高体检行业门槛。事实上,今年八月份,广州新港西路一家公立医院的体检中心就因严重不规范行为,被广东省卫生行政部门查封。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不过是广东整治体检市场的第一击。今年内,广东还将出台体检管理规定的实施细则。

    专家揭秘

  专家:徐州第一人民体检中心专家

  猫腻1

  为中标压缩检查成本

  专家指出,很多单位集体体检,取招标制,参与招标的体检机构打起“价格战”,谁最便宜谁胜出,引发不少问题。

  例如,有些体检机构许诺在行业均价上给予折扣优惠。“有些中标机构的成交价低到行业均价的三四折,简直是开玩笑。”事业单位的体检均价相对好点,通常也有七八折。

  联系单位体检的往往是工会人员,对医学不懂行,通常只看价格和项目多寡,体检机构刻意投其所好,号称最便宜,往往容易入选。

  大打折扣的体检其作用是否也大打折扣?懂行的人从体检表中能看出端倪。例如,大打折扣的体检机构列出的检查项目,成本大的项目很少,成本低的项目居多。网友质疑“单位体检年年做都没事,一患病却是中晚期”,体检项目上的猫腻是一大“元凶”。

  在项目设置上,体检机构也大打擦边球。检测肿瘤前期征状的肿瘤标记物筛查近年受到追捧,有些机构号称设有肿瘤标记物筛查,但另藏玄机。例如可筛查肝癌的甲胎球蛋白AFP,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定量69元,而定性才11元,而体检机构故意加以模糊,甚至移花接木。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