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务人员潜心研究艾灸的腧穴热敏化18年,提出“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的新学说,总结出辨敏施灸以及悬灸新疗法,大幅度提高了疗效。该成果最近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被认为是针灸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中医自古就有“针之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说法。长期以来,针灸应用研究均以针刺为主,艾灸疗法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针、灸分离现象普遍。江西中医学院附院医务人员从1988年起,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发现了热透、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及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的非热感觉等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出现时,病症也随之缓解。该院因此立项研究灸疗,先后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西省卫生厅等有关课题6项。
经多年研究,课题组提出和验证了腧穴热敏化新理论,即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腧穴会发生敏化,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感传,乃至气至病所,疗效远优于传统针灸疗法。课题组还确定了辨敏施灸的新原则,创立了腧穴热敏化悬灸新疗法,从灸态、灸位、灸感、灸法、灸量、灸效六方面进行了创新,其适应症涵盖了传统灸法的适应症,尤其对支气管哮喘、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痛经、三叉神经痛、脑梗塞、骨性关节炎等疗效突出。腧穴热敏化悬灸新疗法已在全国27个省区市应用,并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和科技部支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