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患者,停用抗病毒药有哪些风险?

  全程导医网 徐州导医纪实:祁先生咨询:我父亲患慢乙肝,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可是他好几次忘记吃药了,导致治疗周期更长,家人提醒他把药带在口袋里,他自己却满不在乎。请问: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必须按时按量吗?

  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徐州七院)肝病一科主任程辉慢性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乙肝病毒具有嗜肝性,它会潜入肝细胞内,利用肝细胞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可能会引发肝脏的炎症、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手段,然而,不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停用抗病毒药物,却不知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1、可导致病毒反弹

  停用抗病毒药物后,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乙肝病毒载量迅速反弹。乙肝病毒就像被暂时“囚禁”的敌人,一旦药物的抑制作用消失,它会迅速恢复复制能力,病毒数量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病毒反弹会导致肝脏再次受到病毒的攻击,引发肝细胞炎症和损伤,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会升高,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2、可导致肝炎复发

  病毒反弹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肝炎复发。肝炎复发时,肝脏的炎症程度会加重,肝细胞损伤更为严重。如果肝炎反复发作,会加速肝纤维化的进程,增加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而且,频繁的肝炎复发还会使肝脏的储备功能逐渐下降,对后续的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

  3、肝衰竭风险增加

  在某些情况下,停用抗病毒药物后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肝衰竭。尤其是对于那些原本肝功能就较差、乙肝病毒载量较高的患者,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大量肝细胞坏死,肝脏功能急剧恶化,出现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肝衰竭的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4、可导致耐药风险

  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过程中,乙肝病毒可能会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如果患者在未达到停药标准的情况下自行停药,再次用药时,病毒可能已经对原来使用的药物产生了耐药,从而影响后续的治疗效果。耐药不仅会导致病毒持续复制,病情难以控制,还可能需要更换更高级别的抗病毒药物,增加治疗成本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大多数患者的乙肝病毒载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肝脏炎症减轻,肝纤维化进展也会得到延缓。然而,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疗程往往较长,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