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根深造绿洲——徐州市一院脚踏实地打造优势学科纪实

  树大根深造绿洲——市一院脚踏实地打造优势学科纪实

  全程导医网 徐州重点专科:(通讯员 焦海波 韩黎雯)根深蒂固,则枝繁叶茂。学科建设是一所医院木立于林的根基所在。

  近年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以眼科、口腔科、神经内科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龙头带动学科发展,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达到29个,“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群”已初具规模。

  作为淮海经济区有较大影响,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近年来,市一院以学科建设带动临床医疗和科研教学齐头并进,医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已由一株青青幼苗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硕果累累,盈满枝头。

  优势学科龙头先行   舞出一片海阔天空

  各级临床重点专科是一所医院科教实力的“集大成者”。在市一院,一大批优势学科紧盯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的发展目标,在改进工作流程、创新临床技术、提升科教能力、充实人才队伍等方面不断努力,发挥着学科体系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

  眼科是市一院龙头学科中的“点晴之笔”。作为多年的省重点专科,眼科正在向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全力推进,在全院率先开展了“五位一体”预约方式,积极开展了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和单病种,提高了眼科临床工作效率。2016年以来,眼科四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淮海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奖二等奖、三等奖,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三等奖。国家卫计委及省卫计委三项科研课题正在实施,另外还有5项徐州市科技项目在实施中,3项徐州市科技项目已立项。

  市重点专科实验室是眼科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的一大亮点。目前,该实验室具备5名专职研究人员,开展的检测项目主要有眼犬弓蛔虫病弓蛔虫抗体定性检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定性检测、单基因遗传性眼病基因检测等,实验水平位于江苏省领先地位。随着新医院的搬迁,该实验室将进一步扩建至2000余平方米,研究实力将跻身国内先进水平。该院眼科已和徐州医科大学联合成立视光系(本科),新医院搬迁后将全面开展科研教学工作,眼科将进一步细分专业,成立眼科疾病防治网络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开创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的新局面。

  2014年,市一院提出“争取2-3年创建3-4个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的发展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扶持措施,例如对于参创科室,医院每年给予1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省重点专科创建成功的科室一次性奖励10万元,之后每年给予5万元专项经费扶持等。此举激励消化科、肾内科、呼吸科、检验科、骨科等多个优势学科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力“进军”。

  市一院肾内科是江苏省苏北片腹膜透析指导中心,其创立的家庭式腹膜透析管理中心,规模位于淮海经济区之首。今年,肾内科划分为两个独立的专业医疗组,全面推进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来院讲学,以保持科室临床、科研水平与国际国内接轨。此外,“医院慢性病管理中心”设在该科,通过医健行、微信、门诊、义诊、健康大讲堂等服务形式,使患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专业健康管理。

  消化科进一步细分为四个亚专科学组,每周四下午开展业务学习,讨论且制定消化科各专业疾病诊治指南。今年8月,消化科又开展“走出去,带进来”活动,让更多的业务骨干及年轻医生“走出去”,到省内外知名医院近距离学习观摩先进的业务技术,了解消化领域及消化内镜技术前沿,并将先进技术“带进来”,以规范消化疾病诊治并逐步形成创新开拓的业务氛围。

  学科体系日趋完善   绘出一片姹紫嫣红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永恒的主题。为推进学科体系日趋完善,市一院既瞄准现代医学科技目标,又脚踏实地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一步一个脚印,形成了创建国家、省级、市级、院级四级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在此带动下,全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良好局面。

  今年,市一院引进了疼痛科学科带头人徐峰博士、烧伤整形科学科带头人邓向东博士、肾内科特聘专家汪涛教授及学术带头人黄晓彦博士、风湿免疫科学科带头人任义乐博士、肛肠科学科带头人高宏平、超声医学科学科带头人陈炳华等多位高层次人才,填补学科空白,提升薄弱学科,推进全院学科体系渐趋完善,有力促进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风湿免疫科主任任义乐是江苏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风湿免疫与变态反应学组委员。他从事风湿免疫专业已有10余年,擅长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常见风湿病诊治,对血管炎、免疫相关间质性肺病等疑难危重病诊治有丰富经验。

  曾在南京医科大学任教的陈炳华是市一院超声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在超声医学领域已工作超过26年,积累了丰富的超声诊断与治疗经验,能熟练进行心脏、血管、腹部、妇产科、小器官超声等部位的超声诊断,对成人心脏、胎儿畸形筛查、胎儿心脏超声有较深的研究,承担本科室及周边地区超声检查特别是妇产科超声检查的疑难病例会诊工作。他也是江苏省首批获得超声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资格的教师之一。

  烧伤整形科主任邓向东是一名医学博士,从事烧伤整形外科20余年,擅长各种原因的危重烧伤、爆炸复合伤以及中小面积的烧伤、烫伤、电烧伤、化学烧伤(硫酸、盐酸、王水、苛性钠)、热压伤、热机械复合伤、各种难治性创面(放射性溃疡、褥疮、糖尿病溃疡、皮肤剥脱伤等)的治疗,对各种烧伤后瘢痕与畸形、各种创伤以及各种手术后瘢痕与组织缺损等方面的处理经验丰富。

  毕业于苏州大学的医学博士徐峰,担任市一院疼痛科学科带头人,其研究特色为麻醉镇痛机制,采用神经阻滞、关节穿刺、神经射频、椎间盘熔核、椎间孔镜等微创技术,解除患者炎症疼痛、癌症疼痛、手术或损伤引起急性疼痛及慢性顽固性疼痛,曾获得了数项市科技进步奖。

  肛肠科主任高宏平是中国医师协会肛肠科分会委员,从事肛肠科临床研究与治疗二十年,先后师从于“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计划——安氏疗法”创始人、全国著名肛肠病专家、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玥教授及湖北省肛肠病专家、湖北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刘行稳教授,具有丰富的肛肠疾病诊疗经验,精通RPH、HCPT等肛肠微创手术,并曾在扬州市率先开展RPH,超声刀,痔动脉结扎等先进技术。

  毕业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医学博士黄晓彦现为市一院肾内科主治医师,是欧洲肾脏病学会——欧洲透析与移植学会青年肾脏病专家成员。他长期从事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擅长内科慢性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瑞典肾脏病基金会等科研项目,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

  技术人才齐头并进   筑牢学科建设平台

  学科体系建设的根系是否牢固,取决于两大“养分”是否充足——一是技术实力,二是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与战略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市一院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和紧缺人才为重点,通过多元化举措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用起来,建起一支高效能的医院人才队伍,打造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品牌。目前,该院共有各级教学职称教师265名,高级职称工作人员近500名,享有国家政府津贴专家3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00余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级医学领军人才、徐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等百余名。

  在技术创新领域,市一院积极倡导科技创新,先后两次修订《员工手册》,加大科技奖励的力度,激励医务工作者科技创新热情。“十二五”以来,该院每年设立科研专项基金500万元,用于各级各类课题配套、科研成果鉴定、扶持院医学重点人才、徐州医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从事科研工作。

  2016年,市一院遴选出李甦雁等9个科技创新项目攻关团队、万延俊等9个院级科研课题,共给予90万元科研创新资助,极大地鼓励了职工科技创新的热情,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临床实践。该院还确立了20名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对象及7名后备人才培养对象,对其给予重点扶持,动态管理,加强考核,从中培养一批拔尖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科室业务骨干在医院医教研中的作用。

  近年来,该院共获得省、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73项、市科技进步奖39项,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全院共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级、高校合作科研课题数57项,其中陈光侠的《干预胃癌微环境CAF外泌体中肿瘤抑制因子Sall2转运对胃癌进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赵建斌获得“六大高峰”人才资助,张曙萱获得“吴阶平科学基金会”资助,吴小进、陈光侠、刘向群、王丽、王小娟、赵建斌等获得省“333工程人才培养”资助。

  “加强学科建设对于医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效应,使我院形成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局面。”市一院院长杜钟祥说,“在新一轮医改大潮中,我院积极完善医院内涵建设,调整专科结构,发挥特色优势,使医院的医疗质量迅速提高。明年,新医院即将启用,届时,医院综合竞争力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