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院心内科主任张鸿举谈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

  ■病例回放

  今年7月17日夜20点40左右,76岁的邳州市民王先生突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伴心源性休克,生命垂危,需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由于当地医院条件有限,患者及其家属要求转至市一院心内科求治。20分钟后呼啸而来的救护车到达市一院,医院心内科和介入科的医生、导管室技师、护士已经组成介入急救队,早已全部到位,并在急诊室及导管室做好了手术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经右桡动脉冠脉造影显示,患者为严重的3支病变,其中右侧冠脉近段完全闭塞,是引起此次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手术风险较大。与家属沟通后立即给与冠脉介入治疗。当闭塞的右冠脉被及时打通,并植入一枚药物涂层支架时,濒临坏死的缺血心脏又恢复了血供,患者的生命就这样被医务人员争分夺秒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经过两周的康复治疗,市一院心内科又为患者实施了择期手术,另外两支严重狭窄病变血管也植入了支架,王老先生康复出院。

  ■名医点评

  突发心肌梗死死亡率高

  人体心脏之所以能维持正常泵血功能,是由于不断从冠状动脉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但是当冠状动脉因病变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时,局部心肌就会因缺血而发生坏死,这就是心肌梗死。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极易因并发心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而致死或致残。急性心梗具有突发性,发作的时间和地点都很难预测,约有1/3-1/2的心肌梗塞患者在入院前死亡。

  休克后9成患者需“介入”

  市一院心内科张鸿举主任介绍,急性心梗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溶栓治疗、冠脉搭桥治疗和急诊介入治疗等。其中,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就是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尽可能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急诊介入治疗就是将一个微小的网状不锈钢支架,装在带有压缩球囊的导管上,经外周动脉送入病变血管内,再借助压力的作用将球囊扩张,撑开支架,此时闭塞的血管就被支架撑开,濒临坏死的心肌因恢复血供而重获新生。据统计,一旦出现休克症状,90%的患者不进行“介入”便无以生还。

  心梗急救重在分秒必争

  张鸿举主任介绍,急性心梗的抢救最佳时间是发病后的6小时内。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介入治疗除效果可靠显著、创伤小、康复快、无疤痕外,更具有救治迅速的特点,从进入导管室施行手术开始,到整个过程结束,通常不超过1小时,这对于挽救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命来说,无疑是最大限度地赢取了宝贵的时间,极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精英团队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市一院在我市较早建立心血管内科,现有80张床位,CCU床位6张,配置先进的中央监护系统及各种抢救设施,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1人,硕士生3人,技术力量雄厚,60年代初开展第一例先天性心脏病造影;70年代开始安装临时、永久起搏器;80年代初,开展M、二维超声心动图、向量心电图检查,心房食道调搏术,生理多导仪行心功能检查;90年代初成功实施了经皮穿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冠状动脉造影术。近年来,常规开展了各类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脉球囊扩张+支架术(PCI)、急诊PCI术、临时及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单、双腔)安装术、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新近又开展了“骨髓干细胞移植介入治疗AM后顽固性心衰”的新业务。多次被评为省青年文明岗、市巾帼示范岗、院行风示范岗。

  ■名医出镜

  张鸿举,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徐州市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徐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从事心血管专业近20年,1996~1997年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修心脏电生理及起搏器安置术,2000年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修冠脉介入治疗,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室上速的射频消融术、起搏器的安置术及先心病的封堵术,发表省级以上论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