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院长对话] 作为一名泌尿外科专家、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年来,郑骏年在医疗临床、医学基础研究、学术探索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近5年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获得省成果3项,先后获得省突出贡献专家、省医学重点人才、省政府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省政府“六大高峰”培养人才、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日前,徐医附院副院长、博导郑骏年教授就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关系等问题发表见解,其中一些观点给人启发。
观点1:临床医学革命是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最终表现
郑骏年教授说,技术革命为临床医学带来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一些生命科学奥秘的揭示、重大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
一、免疫学的革命,保障了人体脏器移植的顺利实施及效果。
一般情况下,病人接受器官移植后几个小时,即出现剧烈排斥,如不及时处理,移植器官无法存活。脏器移植后为什么会出现排斥现象,涉及那些机制,如何有效处理,这些一直困惑着临床医生,也使器官移植无法应用于临床。随着免疫学的进步,科学家们找出了引起排异的免疫原因,临床医生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在移植前、后做好各项处理,就能有效控制排斥,保证移植器官存活,从而大大提高了移植成功率。
所以说,脏器移植的应用与进步不只依靠精湛的外科技术,更是依赖于其基础研究———免疫学革命。
二、体外震波碎石,完全改革了结石传统的治疗方法及观念。以前,肾结石等疾病的治疗大多需要采取开放性手术。上世纪80年代,体外震波碎石机研制成功,使得绝大部分结石患者免于手术之痛。这一物理学的进步,带来了治疗手段的革命。
三、器械的创新,推动了医学理念和治疗方法的变革。治疗泌尿外科疾病,多采取经腔道手术。随着腹腔镜、电切镜、经皮肾镜等器械的革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方法。
郑骏年教授强调,基础研究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助推器。从历史来看,没有基础研究的突破,就没有临床医学的突破。如结核病,几十年前是不治之症,后来发现结核菌,研究出结核菌疫苗,终于使这个疾病得到彻底根治。未来也是如此,本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及技术水平评价主要体现在器官移植、微创技术、医学生物工程技术三个方面,这些也是当前基础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观点2:基础医学研究的目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讲属于基础科学研究。临床中发现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这需要通过科研来完成。”
郑骏年教授谈起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时说,人们在实践中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凭感性认识无法得到答案。只能从感觉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把得出的结论通过实践进一步证明,在现实中得到验证,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通俗地说,临床医学发现的难题,仅仅靠临床是不能完成解决的。医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思路,再通过实践进行严谨的验证,从中寻找答案并用于临床。
郑骏年教授说,医生天天坐诊,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坐诊看病”只是观察表相,不是本质。本质是通过看病的过程,找出疾病发生的规律,研究控制疾病的方法,从而找到彻底根治的“灵丹妙药”。从这个意义上讲,临床是只是感性的发现,即发现一个现象,但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它说明什么问题,必须找到原因后,才能有的放矢、对症施治。而寻找原因、认清现象本质的过程,必须靠科学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间要经过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科学研究是指导实践、验证实践的必由之路。
观点3:科研是锻炼、塑造高素质临床医生的有力武器
如何当一名称职、优秀的医生?是成为一个工匠或者大师?这是郑骏年教授反复谈起的又一观点。他重点强调了科学研究对培养医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郑骏年说,科学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探索过程,要严谨认真,更要创新、思考。研究就是在督促人们不断地思考。而一个社会、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甚至于一个人,如何发展、提高,只有在不断思考中才能找出对策,才能进步。
科学研究就是在培训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严谨。严谨对人,特别对与人打交道的医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研究要求综合思考、辨证思考、动态思考。要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一叶障目。而这也是对患者诊断、治疗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此外,科研能极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决定着人生的成败。
无庸讳言,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技术非常重要。技术是服务病人的工具,没有技术,谈不上好的医生。但是技术的体现不仅是手术刀和听诊器,更是体现于一个医生的整体水平、能力,即综合素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怎么才能“利其器”?科学研究是其必由之路。
郑骏年教授认为,做一个好的医生,更好地为服务病人,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素质、锻炼能力,通过科学研究来认识疾病的本质;做一个好的医生,不能只是看病、开药、开刀,而要通过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来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做一名好的医生,也不仅仅是技术能手、“开刀大王”,而是对疾病、病人及治疗方法的整体驾驭。
只有这样,才能将“工匠”锻造成“大师”。
注:此文发表在2008年6月24日《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