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肥胖,我们凭感观判断得出的“胖”与“瘦”概念准确吗?不同体质、不同程度的肥胖用同一种方法减肥有效吗?药物减肥和手术减肥的原理是什么,有副作用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营养主管营养师柳鹏。
所谓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组织异常堆积使体重超出正常范围。有人自认为肥胖,需要减肥,并不一定是“真胖”。判定是否肥胖,有两种常用方法,一种是国际上公认的体重指数法(BMI):即体重(公斤)/身高2(米2),计算结果为BMI值。中国人的BMI值在18.5-23.99之间,属正常体重,BMI值在24-27.99之间,属超重,BMI值在28-35之间,属I度肥胖,BMI值在35-40之间,属II度肥胖,BMI值大于40,属III度肥胖。
还有一种判定方法是标准体重法,计算方法为身高(CM)-105,计算结果为标准体重(公斤)值。例如,身高170CM人的标准体重为65公斤(计算方法为170-105)。以标准体重为基数,如果上下波动幅度在10%以内,被定义为理想体重的范围。标准体重上幅20%以上算肥胖,上幅10%~20%为超重。如果不考虑形象,单纯肥胖并不可怕。柳鹏说,“肥胖者的担忧在于,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与肥胖相伴相生的典型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胆结石、胆囊炎、脂肪肝、肿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病等。”
很多人在肥胖引发疾病后才意识到减肥的重要性。殊不知,疾病来临前,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减肥才符合健康理念。运动+饮食控制、药物减肥、手术吸脂减肥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减肥方法。根据肥胖程度和个体体质差异,选择的减肥方法也不尽相同。
柳鹏说,如果没有肥胖并发症,超重以及I度肥胖人群,最佳的减肥方法是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排除遗传性肥胖,通常情况下,经过一个周期(2~3个月)的运动+饮食控制减肥,体形会有明显改观。如果肥胖系遗传因素,体重不一定会减轻,还有增加的可能性。柳鹏解释,人体内有负责储存脂肪的白色脂肪细胞,也有负责燃烧脂肪的棕色脂肪细胞,两种细胞分工明确。如果从父母那里遗传的白色脂肪细胞数量多,棕色脂肪细胞少,一般的减肥手段效果都不会太明显,这是遗传性肥胖的一个可能因素。
此外,我们体内脂肪酶的活性高低也是可遗传的。由于遗传因素是不可改变的,因此,对于此类人群,我们更要通过严格调控生活方式,即合理的饮食及适宜的体力活动,来控制体重的上升。同时运用正确营养原则积极预防肥胖可能引发的各种慢性疾病,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肥胖程度在II度以上的人群或伴有肥胖并发症,通过3~6个月的运动+饮食的减肥效果不明显,可考虑药物辅助治疗或者外科手术减肥。
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
阅读下一篇
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是最有效的减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