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证明外科疾患与心理因素关系不大!

2011-11-16 09:30
摘要: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

  一般认为,原发外科疾患的发病基础与心理因素关系不大。例如,现在较被公认的心身疾病中并不包括外科疾病。但据调查,外科中常见的外伤发生率,仍与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关系。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外伤

  一般认为,原发外科疾患的发病基础与心理因素关系不大。例如,现在较被公认的心身疾病中并不包括外科疾病。但据调查,外科中常见的外伤发生率,仍与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关系。在调查车祸肇事者的心理特点时发现,多数人有轻率、任性、积极、热情,不愿受约束,有强制性、偏执性和攻击性等特点,即所谓“事故倾向个性”。调查还发现,心理社会刺激与车祸的发生关系密切。214名因车祸受伤的司机中,伤前有较多的心理社会刺激;97例车祸致死的司机中,20%在事故前6小时内有急性情绪障碍,例如,与家人争吵等。在其他伤亡事故的发生中,同样存在这一情况。用社会再适应量表调查证明,骨折的发生与生活事件有关,因此,也有人将骨折看作是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梁宝勇,1987)。而不良作为,如酗酒与外伤之间的关系,则是尽人皆知的。

  (二)心理社会因素与外科感染疾病

  外科感染性疾病的直接原因是致病菌,但是致病菌往往只有在躯体防御功能低下时才繁殖致病。心理应激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这就在外科感染疾病中起了间接的致病作用。在史籍中,有因强烈精神刺激后而“疽发背死”之说,项羽的谋士范曾就是一例。许多外科病人来自内科,由于病情发展的需要而求助于手术治疗。诸如溃疡病的胃切除术,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架桥术,高血压及脑血管病的脑部手术,肝癌病人的肝叶切除术,等等,其原发病就属于心身疾病,因而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心理社会因素与外科手术

  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数量等心理社会因素对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应激强度、手术顺利程度及术后康复状况都有影响。

  Jenkins CD(1994)对463名接受心脏冠状动脉架桥术或心脏瓣膜手术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术前所测量的下述指标可以预示病人在术后6个月时的彻底康复:低水平的焦虑、抑郁、敌意,很少的生活事件,高水平的自尊、活力,大量的活动和爱好,较多的社会参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

  Bunzel,B.(1994)通过对50名心脏移植手术病人及其配偶的追踪研究,指出下列心理社会因素可以成为预示手术成功的指标:配偶的同情、关心和支持,经常的情感表达,对付应激的能力,情绪的稳定性,高的挫折耐受力,低的攻击性。

  Enqvist,B.(1995)对上颌面手术病人的实验研究发现,接受术前指导的病人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失血量减少30%,而接受围手术期指导的病人与对照组相比,术中血压较低,术后康复较快。因此,他认为,情绪因素不仅影响术中的出血量和血压,而且影响术后康复。

  Manyande,A.(1995)对腹部手术病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实验组病人由于在手术前运用有指导的想象,增进了能应对手术应激的感觉,因而与未接受术前心理指导的对照组相比,他们在手术后疼痛体验较少,要求用的止痛药较少,且自我感觉能更好地对付疼痛。此外,实验组的在手术开始前和术后下午所测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也均比对照组低。

  Ray和Fitzgibbon(1979)在手术住院的男女病人中检查了由不同角色提供的不同形式的社会支持对降低应激的效应。当外科医生向病人提供信息、保证与方向时,病人体验不到焦虑,护士、配偶及病友在提供方向、消遣与自我增强时,病人的焦虑分也降低。可见社会支持有利于减轻术前焦虑、改善手术应激效应,而且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广泛的角色形象从许多途径来提供。

 

 

 

关注全程导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