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奶员结节—职业病

  【概述】

  挤奶员结节(Milkers Node)又称副牛痘,是挤奶员挤奶时接触假牛痘病毒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

  【诊断】

  根据职业病史及乳牛的流行病史临床特点,不难诊断。如有条件对活组织切片或痂皮进行电镜观察可找到病毒包涵体,更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治疗措施】

  发现可疑的病牛,应立即隔离。挤奶员的手不要直接与病牛接触。局部对症处理,防止继发感染也很重要。

  【病因学】

  是由母牛乳房的痘病毒所致,在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呈圆柱形,末端凸出,核心为一致密的DNA,此病毒能在牛的组织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但与牛痘病毒不同,不能在猴或人的组织细胞中生长。

  【临床表现】

  潜伏期5~14天。开始在手、前臂出现单个或数个炎性丘疹,后变紫红色半球形结节,其周围有红晕,中心呈脐窝状,质地坚韧,为黄豆大小,表面光滑,散在分布互不融合,有时顶部有1个水疱或脓疱,以后结痂,或者渐渐发展,成为乳头瘤状淡红色皮损,类似化脓性肉芽肿。经6周左右,皮损自然消退,不留痕迹。全身症状轻,有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有些病人,在结节出现的1~2周之内,在手、前臂、上肢、下肢及颈部等处发生丘疹、丘疱疹、荨麻疹和多形红斑样皮疹,这是一种毒性或变态反应,在1~2周内消退。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不全和假上皮瘤样增生,棘层可见多房性水疱。于细胞质内,偶而在细胞核内可发现病毒包涵体,真皮上部可出现肉芽肿反应。

  【鉴别诊断】

  临床上需与传染性软疣及化脓性肉芽肿相鉴别。

(来源:37C医学网)

阅读下一篇
砷中毒—职业病
编辑精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