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保健频道:按国际惯例,老年期是指65岁以上的人群,我国规定指60岁以上的人群。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2亿,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东方医院心理专家副主任医师,老年病区主任王曙光接下来给我们介绍如何关爱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一)老年期的身心特点
1.生理功能衰退:人体衰老是涉及全身性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退行性改变,既有形态的改变,又有功能的下降;既有随年龄逐步出现生理性衰老的特点,又可能有因老年病影响而出现病理性衰老的表现。外表上,老年人皮肤松弛、面部皱纹增多,出现棕褐色老年斑;毛发稀疏、两鬓斑白、最后成白发银须;体形方面,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可引起脊柱压缩性骨折,身高普遍下降、甚至出现躯干弯曲、驼背;身体各系统、各器官会发生程度不一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其中肾、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储备能力下降较明显;老年人常有远视(老花眼)、视力减退、视野变小、老年性白内障,听力下降,肌力减弱、动作缓慢、手脚抖索等现象,给老年人带来烦恼和不便,产生老化感。
2.老年期心理变化:因大脑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发生变化,脑细胞减少、脑组织萎缩、容积缩小,脑血流量比青壮年期减少五分之一,脑功能下降、可以发生一系列心理上的改变。①记忆能力下降(近期记忆保持效果差、近事易遗忘,但远期记忆保持效果好,对往事的回忆准确而生动;机械记忆能力下降,速记、强记困难,但有意记忆是主导,在理解性、逻辑性记忆方面并不逊色);②智力改变(老年人的晶化智力易保持,而液化智力却下降,老年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年龄而下降);③情绪改变(情绪趋向不稳定,常表现为易兴奋、易激惹、喜唠叨、常与人争论,情绪激动后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④性格改变(由于抽象概括能力差、思维散漫、说话抓不住重点,学习新鲜事物的机会减少,故多办事固执、刻板;有些老年人由于自我中心,常常影响人际关系,乃至夫妻感情;进入老年后两性出现同化趋势,男性爱唠叨变得女性化,女性更爱唠叨)。
(二)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1.孤独心理: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生活学习从紧张有序转向自由松散状态,子女离家(空巢现象),亲友来往减少,门庭冷落,信息不灵,出现与世隔绝的感觉,感到孤独无助,甚至伤感。
克服孤独心理状态的对策:①认识孤独带来的危害(老年人的孤独与封闭常会加快老化的过程,认识孤独会带来伤害是克服孤独的第一步);②加强人际交往(离退休后应尽可能保持与社会的联系,量力而行、发挥余热;只有走出家门,加强人际交往,才能找到生的意义、生的乐趣)。
2.权威心理:离退休的实质是人的社会功能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许多老人难以适应而产生“离退休综合征”,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心情抑郁焦急。个人的经历和功绩易使老年人,尤其是男性产生权威思想(要求晚辈听话与尊重,否则就生气、发牢骚),常因此造成矛盾和冲突。老年人的行为及各项操作变得缓慢、不准确、不协调,为此苦恼又不服气。
对此,应注意的对策:①善于急流勇退(老人要经常看到年青人的长处,大力扶持年青人走上领导与关键岗位,让年轻人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②找回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每位老年人都会曾有的兴趣爱好,但年轻时“有闲无钱”、中年时“有钱无闲”,只有到了老年才“有钱有闲”,也到了该享受人生的最佳时间。离退休后应培养自己的享乐能力,找回自己的兴趣爱好);③坚持用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坚持学习、坚持科学用脑,有利于减慢心理的衰老进程,而且能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3.恐惧心理:人生的终结是死亡,老年期最大的恐惧是面对死亡。老年人常常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给晚年生活带来痛苦和不便;因为体弱多病而常会想到与“死”有关的问题,并不得不做出随时迎接死亡的准备,常表现出惊恐、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有些老年人表示并不怕死,但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死?一般老年人都希望急病快死,最怕久病缠绵,为此四处求医,寻找养生保健之术。
(三)老年期心理卫生的应对
1.确立生存与死亡的意义:有意识地迎接死亡的来临,只有对死亡有思想准备、不回避,必要时对死亡做出决断,才能从容不迫;只有对死赋予生的意义,才能不恐惧,更能珍惜时间、尽量完成尚未完成的心愿,安然平静地度过生命的终点,在有生之年做到老有所为、退而不休。
2.树立与生命抗争的信念:承认衰老的同时,在体能上保持积极抗争的心态,积极适度的锻炼(建立和保持有益于自己体能的生活方式,起居要有规律、饮食讲究营养,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要多,糖类、脂肪、食盐要少,在身体状况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坚持适合自己的身体锻炼活动),增强体质、防止疾病。
3.亲子关系的调整:进入老年期后,对进入青壮年的子女,应适时改变自己在中年期的思维、行为习惯,转而接受成年子女的合理建议、接收子女的生活照顾和体力体能上的帮助。
4.保持情绪愉快:勉力保持乐天知命、性格开朗、顺其自然、怡然自得的心态,维持与社会的接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放松情绪、克服焦虑。
5.家庭与婚姻的和睦:生活有子女的体贴照料,有病能及时诊治,经济上有保障,父慈子孝能使老人感到温暖、家庭成员和睦。特别是与老伴的关系,友爱互助,能使老人倍享天伦之乐。
6.老年人也要有性生活:适当的性生活是生命质量的体现,也是老年人面对死亡恐惧的一种较好的缓解方法。66~71岁老年人对性有兴趣的男性为90%,女性为50%,性是爱与生命的源泉,对生活的“内驱力”有重要影响。当然,老年人的性行为应轻柔小心。男子年高后勃起反应速度变慢或勃起不坚,其性兴奋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妻子在性生活中采取主动和延长性交前的爱抚时间;女性阴道润滑作用减弱,可采取局部使用滑润剂等方法,有时甚至皮肤的接触也能获得性的满足。帮助丧偶老人在自愿前提下重组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