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春游回来手臂红肿发痒,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取出“蜱虫”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春意盎然,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但隐藏在草丛、树林中的蜱虫也已悄然进入活跃期。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院区急诊医学科医生提醒大家:近期天气渐暖,大家外出踏青时,一定要警惕蜱虫“偷袭”!

  病例回放

  清明假期前,一名18岁的少年小新(化名)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院区急诊医学科就诊。据患者自述:他2天前去春游,回来后就感觉右上臂内侧发痒,总是会忍不住用手去挠,开始以为是个小痘痘,并没有太在意。过了两天之后,他发现越来越痒,而且开始出现局部红肿,家长感觉不正常,赶紧带他来到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院区急诊医学科就诊。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院区急诊医学科

  接诊医生仔细观察了小新红肿的手臂,发现有一个“小黑点”,根据经验,判断有可能是蜱虫。经过专业处理,“小黑点”被取出,确认后正是蜱虫。

  据悉,近几年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每逢春、夏季,都会接诊几例蜱虫咬伤病例,有的患者及时发现并治疗,也有的患者反复发热迁延不愈。但是,像小新这样来就诊能看到蜱虫附着在皮肤上的,并不多见。

  所幸,由于小新及时就诊,医生也及时将蜱虫完整取出,在后期随访发现,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发热等不良症状。

  小小蜱虫凶得很,怎么预防是关键!

  蜱虫,俗称“草爬子”“八脚子”。蜱虫是节肢动物,属于蛛形纲,身体无节,它们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以一个或多个宿主(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人类)的血液为食,完全依靠宿主完成生命周期。不吸血时,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小。

  别看蜱虫个头小,但这种“隐形杀手”不仅吸血,还有可能传播致命疾病。如果不小心被它咬了,轻则皮肤红肿,重则可能会得一种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简称“蜱虫病”。

  据统计,蜱虫传播的病原体种类仅比蚊虫略少,远远多于其他吸血节肢动物,因此对蜱虫的防护不可掉以轻心。在我国,由蜱传播的大别班达病毒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流行形势日趋严峻,已经在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等地出现病例。

  蜱虫通常会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叮咬后会不断释放麻醉剂,无痛痒感,再加上蜱虫很小,人体经常感受不到,一般都是在草地里躺着被附着到大腿或上臂的内侧,不易被发现,所以,有效预防很关键。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近期春暖花开,适合外出踏青,人们前往绿地的频率不断增加,从而增加了接触蜱虫的机会和罹患蜱传疾病的风险。那么如何预防蜱虫叮咬呢?

  医生提醒,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必须在野外作业或露营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浸泡。避免家中的爱犬去草丛,回家以后及时洗澡、洗衣服,同时检查一下你的头发、腰部、腋窝、腹股沟、腘窝这些地方有没有“小虫子”。

  如果发现有蜱虫,应立即清除。目前最好的方法是用镊子拔除(向上或垂直于皮肤)嵌在皮肤里面的蜱虫,注意夹持头部,勿夹持蜱虫体部,以免头部断在体内。使用直线、稳定的力量拉动嵌入的蜱虫比用扭转动作更可取。

  拔出蜱虫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并保持清洁。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或无法自行取出蜱虫,应立即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诊。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