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湿疹缠身腹痛频繁 徐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揪出元凶:嗜酸粒细胞作祟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患者反复腹痛为哪般?

  最近2周,张大爷先是被湿疹困扰,躯干和四肢多发红色丘疹,皮肤可见抓痕,部分结痂。本来就苦不堪言,可同时又出现了上腹部、脐周疼痛。本以为是老胃病,吃点“达喜”就能好,没想到疼得还是挺厉害。虽然经过治疗疼痛减轻点了,但夜里还是睡不着,肚子仍是胀痛,饭量明显减少,总是想吐。最后,来到徐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就医。

  抽丝剥茧找病因

  入院后,张大爷进行了抽血、CT、心电图逐一排查。CT影像提示食管壁增厚,并没有其他特殊的阳性指标。血常规却让人大吃一惊,血常规嗜酸粒细胞:2.63*10^9/l,足足比正常值高限高出了5倍多(正常0.02-0.52*10^9/l)。嗜酸粒细胞比率25.9%,比正常值高出了3倍多(正常0.4-8%)。

  根据这两项异常指标,医生为张大爷安排了胃镜检查和皮肤科会诊。胃镜检查食管壁全程可见食管环,血管纹理模糊,充气后延展性差,像是一根僵硬老化的塑料管。同时,皮肤科的会诊意见也考虑到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待排。

  张大爷平时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的症状,难道腹痛是嗜酸粒细胞惹的祸?

  嗜酸粒细胞和腹痛的关系

  嗜酸粒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0.02~0.04,超过正常但小于0.1称轻度增多;介于0.1一0.5为中度增多;大于0.5则为重度增多。

  嗜酸粒细胞增多如果仅仅是皮肤黏膜的改变,有丘疹、荨麻疹、皮肤发红表现,一般通过外敷或口服激素就可减轻症状。若同时合并骨髓中嗜酸粒细胞持续增多,其他组织、脏器中也能看到增多的嗜酸粒细胞,那么就比较复杂了。

  嗜酸粒细胞大量聚集在心脏,可引为起血管内血栓、心脏瓣膜增厚。如果聚集在大脑,可引起血栓性脑病、外周神经病变等。如果聚集在肺,可引起肺部血栓或纤维化。

  张大爷在食管、胃粘膜的活检中见到了大量的嗜酸粒细胞。结合病理,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明确。正是因为食管、胃黏膜内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异常,炎症损伤,所以胃黏膜多发糜烂,嗜酸粒细胞浸润了肌层,可见食管壁增厚,这也就解释了张大爷反复腹痛、恶心、吞咽不畅梗阻感的病因。至于肠镜下没有看到嗜酸性粒细胞应该是嗜酸粒细胞没有浸润到肠粘膜。

  嗜酸粒细胞性胃炎、食管炎的治疗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去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所以医生告知张大爷,需避免食用牛奶、鸡蛋、海鲜等可疑过敏食物。药物治疗方面,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对本病有良好疗效,予患者醋酸泼尼松片40mg口服,服用2周后减量。并同时合并抑酸、保护胃粘膜药物改善症状。张大爷尚未出现梗阻、出血、贫血、低蛋白等并发症,但仍需密切随访。

  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胃炎能治愈吗?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因此需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张大爷经过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目前症状控制良好,腹痛、皮疹症状得以控制。嘱患者三个月后复查肝功能、血常规、胃镜检查。

  专家介绍

图片

  皇金萍

  副主任中医师

  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博士生导师叶放主任。参与省名老中医罗玉国主任工作室建设,系统学习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对罗玉国主任中西医辨证论治肝硬化、腹水、胆囊结石等相关病案进行总结。

  擅长中医诊治消化系统常见病,对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的中西医治疗经验丰富,采用中药口服、灌肠、针灸、穴位贴敷等特色疗法疗效显著。

  曾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室系统进修学习消化道超声内镜、消化道早癌放大内镜检查及消化道早癌黏膜剥离术半年,顺利结业,并获得“优秀进修生”荣誉称号。在国内著名消化内镜专家张国新教授、范志宁教授指导下,能熟练运用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的操作及诊断,目前已在临床开展食管、胃、肠道粘膜下隆起超声检查及粘膜病变放大内镜、胃、肠道粘膜下隆起、早癌粘膜下剥离术150余例。掌握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适应症、操作规范化流程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