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妇产科:关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误区与真相

  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科普:“怀孕后血压稍微高点很正常,休息几天就好了吧?”

  “孕前一直低血压,总不可能得妊高症!”

  “听说妊高症不能用药,会影响宝宝发育!”

  这些流传在孕妈群里的“经验之谈”,正在将无数准妈妈推向危险边缘。数据显示,我国每10位孕妇中就有1人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威胁,重度病例可引发抽搐、胎盘早剥甚至母婴死亡。今天,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产科病区为您揭开这一“隐形妊娠杀手”的真相。

图片

  妊高症≠普通高血压,这些关键区别要认清

  妊娠期高血压: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以往没有高血压病史),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尿蛋白检测阴性。如果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

  关键区别

  1. 妊高症≠普通高血压:普通高血压患者怀孕属于“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妊高症特指妊娠诱发的高血压疾病。普通高血压患者血管病变是渐进过程,而妊高症患者因胎盘缺血引发全身小动脉痉挛,可能会在数日内急剧恶化。

  2. 妊娠期高血压≠妊高症:妊高症是总称,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和子痫。子痫前期是妊高症的中度表现,子痫则是重度阶段。简单来说,妊高症是“高血压基础病”,子痫前期是“预警期”,子痫则是“危急并发症”。

  3. 子痫和子痫前期: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最严重的阶段,指孕妇在妊娠晚期或产后出现抽搐、昏迷等危急症状,可能引发器官损伤甚至死亡。子痫前期则是其前一阶段,表现为血压升高(≥140/90mmHg)和尿蛋白异常,可能伴随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需密切监测以防发展为子痫。

  预警信号:早期识别,这些症状可避免危险

  孕妈妈产检时血压达到130/85mmHg以上应引起重视,但除血压升高外,更需警惕以下“红色警报”:

  神经系统:持续性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眼前闪光感

  消化系统: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警惕肝包膜下血肿)

  泌尿系统:蛋白尿、甚至尿量突然减少(<500ml/天)

  全身症状:突发水肿(特别是面部和手部)、体重骤增(>0.9kg/周)

  严重后果,妊娠期高血压危害

  1. 胎儿的生长发育受限。妊娠期高血压全身小血管的痉挛,胎盘的供血不足,导致宝宝发育受限。

  2. 胎儿容易出现早产。血压控制得不好,那么就有可能胎盘早剥,为了胎儿以及孕妇的安全,提前终止妊娠,造成早产。

  3. 胎儿易出现窘迫甚至是胎死宫内。

  罪魁祸首,引起高血压的高危因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孕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年龄因素:年龄≥35岁更容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

  多胎妊娠:怀有双胞胎或多胞胎的孕妇,身体负担较重,患病风险较高。

  肥胖:孕前体重过重或孕期体重增长过多,都可能增加患病几率。

  既往病史:有慢性高血压、肾脏疾病、糖尿病等病史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可能性较大。

  应用辅助生殖技术怀孕。

  再次妊娠与上次妊娠间期>10 年。

  膳食因素:高盐饮食;缺乏营养素,如蛋白质、钙、镁、锌、硒等。

图片

  预防策略,高危宝妈必看

  1. 高危人群早干预

  初产妇、双胎妊娠、肥胖(BMI>28)、慢性肾病等高危人群,在专业产科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甚至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2. 生活方式管理

  体重控制:孕中晚期每周增重≤0.5kg,控盐控糖、适量饮水;

  运动处方:每日30分钟步行(心率<110次/分);

  睡眠监测: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睡眠时间,确保深度睡眠≥4小时/天。

  3. 按时产检

  孕20周后每2周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28周后每周进行胎儿生物物理评分。

  治疗方案,确诊妊高症该怎么办

  1.妊娠期高血压

  注意休息,若失眠,可以适当使用地西泮治疗;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等;定期监测母胎情况;专业医生评估后酌情使用降压药。

  2.子痫前期

  使用药物降低血压;密切监测母胎情况,如果有必要,适时终止妊娠。

  3.子痫

  控制抽搐,病情稳定后终止妊娠;

  4.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

  要同时兼顾慢性高血压和子痫前期的治疗。如果孕妈妈精神状况,不好或者出现失眠的情况,也可以使用药物来帮助改善。

  破除误区,这些认知可致危险

  误区1:“没有症状就不用管血压”

  真相:指南明确指出,30%的子痫前期患者早期无典型症状。2020中国指南要求所有孕妇每次产前检查必须测量血压(证据等级II-2A),无症状高血压可能已造成胎盘功能损伤。

  误区2:“我瘦,以前血压也不高,不会得妊高症”

  真相:研究显示:BMI<18.5的初产妇患病风险增加2.3倍(ISSHP,2018)。2020中国指南将首次妊娠、多胎等列为独立危险因素,与体型无必然关联。

  误区3:“妊高症在产后会自愈”

  真相:约18%患者产后发展为慢性高血压。指南明确规定,产后需持续监测至12周,如血压≥150/100mmHg应继续治疗。

  误区4:“用药会影响胎儿”

  真相:在专业医生评估后用药,利大于弊,如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等药物经多年临床验证对胎儿安全。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