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好好吃饭本是一件极为简单且正常的小事,但对于32岁的刘女士来说,却是个奢望———她已被“想吃吃不下,吃下也要吐出来”的怪病困扰多年。体态日渐消瘦的刘女士身高1米6,体重不到45公斤,她总感觉吃饭时食物噎在胸口很是难受,有时连喝水都觉得“如鲠在喉”,要打好几个圈才能慢慢咽下。8年来,吃饭这件小事对于刘女士来说,成了一段痛苦的记忆。
很多人提到吞咽困难,可能会想到食管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但其实还有一些是由于一种良性病变———贲门失弛缓症所致。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专家陈光侠表示,一旦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8年来饮食如鲠在喉 女子日渐消瘦
据刘女士描述,自患病起,她曾多处寻医,各种偏方用尽,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病情反复加重。最近一个月,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刘女士进食后还会出现食管梗阻、反流、不能平卧的现象,严重时吃下去的东西又要吐出来,还逐渐出现胸骨后疼痛、体重明显减轻10公斤左右。由于病程较长,刘女士长期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近日,她几经辗转,打听到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或许可以治她的病。
该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韩新臣接诊后,详细了解刘女士病情,并安排其入院为她采取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措施让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随后完善胃镜、胸部CT、上消化道钡餐等检查,检查结果均显示食管下段狭窄、上段扩张、食管腔内大量食物潴留,再经过超声胃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最终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I型”。
内镜下建立黏膜“隧道” 恢复食管的生理功能
消化内科主任陈光侠说:“像刘女士这样患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因某种先天性因素导致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下段食管括约肌呈失弛缓状态,使得食物无法顺利通过,从而滞留于食管中,加之其长期拖延及不对症的治疗,使得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异常及食管体部缺乏推进性蠕动。从消化道造影可以看到,刘女士的食管是常人的2倍粗,而食管下段到贲门处却像鸟嘴一样狭窄。因此她后期出现的频繁呕吐、严重吞咽困难就是病症加重的表现。”
陈光侠介绍,对于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通常会采用口服药物、内镜下注射药物、球囊扩张和支架治疗等方法,但疗效并不明确,而且复发率较高。在陈光侠的带领下,韩新臣、刘世育等消化内科医生经过严密讨论,建议为刘女士采用内镜下微创手术。
“在POEM术中,通过内镜在贲门上方建立黏膜‘隧道’,通过内镜直视切开食管周围的固有肌层,贲门经过松弛后,金属夹缝合黏膜切口,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POEM作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种全新的内镜微创技术,患者无需做开胸手术,全部手术过程均在无痛状态下通过内镜进行操作,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疤痕、恢复快、疗效可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让患者免受‘开膛破肚’之苦,同时最大限度地恢复食管的生理功能。”陈光侠如是说。
手术结束后第二天,刘女士便可下床活动,并且吞咽困难症状明显缓解。三天后,刘女士恢复正常饮食。“这个病困扰了我8年,这次终于治好了,终于可以好好地吃一顿饭了……”刘女士激动地说。
“贲门失弛缓症”较为罕见 还需早诊早治
据了解,“贲门失弛缓症”临床上以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及食物反流、体重减轻为常见的表现。出现此类症状,应及时到专科医院排除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能。
“贲门失弛缓症可以发生在刚出生几天的婴儿身上,也可以发生在古稀老人身上,特别是20—39岁的成年人。这部分患者由于食管蠕动的功能差,想要把食物从嘴里吞咽到食管再进入到胃中,这个环节对于他们来说既艰难又痛苦。”
她介绍,根据临床特征以及高分辨率测压系统的测压结果,可将贲门失弛缓症分为三型。I型为经典型,患者在吞咽时不引起食管压力的增加,也就是说在10次吞咽中,有8次以上吞咽时远端食管内压力大于或者等于30mmHg;II型为吞咽引起食管全段压力同时增加,在10次吞咽中至少2次吞咽时食管腔内压力大于或等于30mmHg;III型为痉挛型,吞咽引起异常管腔闭塞性收缩或痉挛。
陈光侠表示,对于“贲门失弛缓症”,或许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因为它很罕见,发病率约有十万分之一,即便如此,也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时候,患者因疾病较为罕见而得不到及时的诊断,以至于发病多年治疗无果。如果长期不治疗,会增大食管肿瘤的发病几率,所以一定要早诊早治。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