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血液透析,即通过专用设备把患者的血液引出后予以净化处理,然后再输回患者体内。做透析,一般每周需要做三次,而且一旦开始透析,往往就需要长期坚持。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血液透析通路。
在血液透析半年后,刘先生被查出透析用的血管狭窄了,血流不畅,无法满足透析要求。
在肾内科,类似刘先生这样的患者不是个例。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团队,通过B超下介入治疗,瞬间开通透析通路,解决血透患者的通路问题,惠及众多透析患者。
每分钟200毫升以上的透析血流量,对血管的压力不小
刘先生,30多岁。7个月前,刘先生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进展到尿毒症期,需要长期做血液透析。在当地医院建立了自体动静脉内瘘,开始了正常透析。但在正常透析三个月后,医生发现刘先生透析时血液流量减少,每分钟在150毫升到180毫升之间。随后的检查表明,刘先生用于透析的静脉通路出现了狭窄,并伴随有血栓,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尽快对血管进行干预,否则狭窄的血管导致流量不畅,正常的血液透析无法顺利完成,或者达不到正常的透析效果,对于患者来说是很棘手的,有时候还会有危险。
“血液透析,对血液流量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需要达到每分钟200毫升以上的流量,才能完成正常的有效透析工作。这种高流量对于血管的条件要求很高。”常规的透析通路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及中央静脉永久性导管。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为首选,由于透析是一种终身治疗,长期使用照顾不周会造成一系列血管相关并发症,其中血管狭窄就是一种常见并发症。
这条静脉通路变狭窄了,那么能不能重开一条静脉通路呢?市第一人民医院王玲主任介绍说,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对于需要长期透析的患者来说,我们要尽量保全患者的血管资源。
事实上,长期高流量的血液对流经的血管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为了建立一个理想的静脉通路,在选择用于透析的血管时,医生往往需要提前全面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
“医生通常需要先选择一处大血管静脉,然后把这根静脉接到动脉上,借助动脉更强的压力、更有力量的冲击,对这根静脉进行一段时间的流量冲击,让这根静脉变得更厚、更宽,以满足高流量血液的冲击。这个工作很重要,否则原来的静脉,是无法满足透析时高流量血液要求。”王玲主任表示,之所以不要轻易放弃原有的透析通路,一方面是静脉通路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另外一个方面,找到一根理想的静脉血管也不是容易的事,考虑到患者以后长期透析的现实,尽量不要耗费过多的血管资源用来建立通路。
球囊扩张,让变狭窄的血管恢复畅流
对于需要透析的患者来说,这根用于透析的血管犹如患者的“生命线”,让这条“生命线”保持持久畅通,显得尤为重要。
用于透析的血管变得狭窄了,又要尽量避免更多的血管被拿来再建静脉通路,那么类似刘先生遇到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针对这一问题,王玲主任和她的同事们持续关注业界前沿技术,并安排科室人员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医院进修学习,把血透通路球囊扩张技术引入我市,从去年年底开始,已为多名患者完成治疗。
王玲主任解释说,所谓的球囊扩张技术,即通过介入技术,推进球囊到狭窄血管部位,释放球囊,对狭窄的血管予以扩张,从而恢复原有状态以提升血液流量。
“这是一项微创的介入技术。通过这一操作,可以使变狭窄的血透通路重新恢复原有功能,继续维系血透流量,避免再次开通血透通路,减少患者二次手术创伤,最大限度、最短时间内让患者恢复正常透析。”王玲主任介绍说,这项业界前沿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患者非常认可,这项技术无射线、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该技术的顺利开展解决了内瘘患者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所带来的透析障碍。保护患者的内瘘就是保护他们的“生命线”,意义很大。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刘先生通过B超下球囊扩张技术,解决了患者狭窄的血透通路问题。
提示:慢性肾脏病患者逐年增长 尿常规检查可帮助早期发现
“目前,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高。慢性肾病发病具有‘三高三低’特点,即发病率高、伴发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知晓率低、防治率低、伴发心血管病的知晓率低。”王玲主任表示。
王主任告诉记者,慢性肾病早期没有症状,国际上称它为“隐匿的杀手”,人群知晓率低,由于早期患者没有不适症状,相当多肾友重视时,已经失去了最佳防治时间,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出现肾功能轻度异常,部分的患者就诊时已接近透析指标。
怎样才能早发现慢性肾病呢?王主任表示,定期尿检是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他们都是肾脏疾病的高危人群,要重视微量蛋白的检测。尿检可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尿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存在血尿、蛋白尿等情况,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有助于更早发现肾损伤。
通讯员 焦海波 周洁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