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玻璃结节被确诊为肺部肿瘤后如何治疗?王金栋:手术仍是首选

  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信息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体检时加入了胸部CT检查。其中有不少人会在检查中发现,肺部出现了结节。尤其是磨玻璃结节最令人担忧。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王金栋提示说,对于肺部结节不要过分紧张,事实上,大部分肺部结节是良性的。当然,对于检查出的肺部磨玻璃结节,应该请专业的医师给予检查鉴别。对于确诊的肺部肿瘤,需要采取个性化治疗策略,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肺部结节,怎么复查才是对的?

  在单位组织的例行体检中,刘先生被检查出肺部有结节,而且是磨玻璃结节。对此,刘先生感到很紧张。

  王金栋主任介绍说,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许多人都很注重每年的体检,许多体检中心将胸部CT纳入到体检项目,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非常高,尤其是肺磨玻璃结节。但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肺磨玻璃结节都是恶性病变,如肺部炎症、肺部损伤、肺淋巴管平滑肌肌瘤病、隐球菌感染等良性病变等均表现为肺磨玻璃影。体检和检查发现肺磨玻璃结节后,不必惊慌,应到医院在医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和采取相应的治疗。

  对于检查出的肺部磨玻璃结节,往往需要定期复查随访。那么,怎么做复查才是科学的呢?

  王金栋主任介绍说,体检中查出的肺部结节,接下来的干预措施根据结节类型和结节大小而有所不同。

  如果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纯磨玻璃肺结节,通常不需要随访,直径5到10毫米的纯磨玻璃肺结节,建议每年复查1次CT,随访3年。直径大于10毫米的纯磨玻璃肺结节,首次CT检查后3个月复查,若病灶存在,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活检。

  直径小于8毫米的部分实性肺结节,应于首次检查后3、12、24个月进行CT扫描,严格定期随访,随访过程中发现实性成分增大,应手术或非手术活检,如果没有变化应随访3年,每年查一次胸CT。直径大于8毫米的部分实性肺结节,首次检查后3月复查,若病灶存在,应手术或非手术活检。直径大于15毫米的部分实性肺结节,无需复查,选择手术治疗。

  肺部肿瘤,手术切除仍然是首选治疗手段

  因为体检中被查出有肺部结节,郑先生在随后的检查中被确诊为肺部肿瘤。

  “郑先生的右侧肺叶上有两个磨玻璃结节,其中一个较大,直径超过了12毫米,另外一个较小,直径5毫米。随后的复查表明,那个直径较大的结节还在增大,而那个直径较小的结节则没有变化。”王金栋主任介绍说,针对郑先生的症状表现,经过评估,最后决定手术切除那个较大的结节。而对于那个直径较小的结节,则需要定期复查一段时间再作决定。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郑先生接受了胸腔镜手术,顺利切除了肺部结节。

  王金栋主任表示,截止目前,肺癌是全球范围内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根治肺癌的唯一可能方法,也是可切除肺癌的首先治疗手段。可以预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外科治疗在肺癌的治疗中将占有重要地位。二十世纪90年代胸腔镜手术的出现,是胸心外科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通过此后20余年医务工作者不断的改进与尝试,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肺癌的标准化手术方式。

  作为微创手术的典型代表之一,胸腔镜手术技术出现以后,迅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王金栋主任总结了胸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的几个优势。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可明显减少对患者胸壁结构的创伤,减轻术后疼痛,从而明显降低疼痛引起的心肺功能负担,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随着胸腔镜成像系统的不断改良,可旋转镜头的出现,胸腔镜不仅可以放大操作术区,更给手术医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地显示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结及其比邻关系,从而使手术更加精细、安全。此外,胸腔镜手术在清扫淋巴结效果上不亚于开胸手术,甚至优于开胸手术。

  “胸腔镜手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长期生存效果与开放手术相似,目前已成为早期肺癌的标准外科手术方式。”王金栋主任介绍说,目前胸腔镜手术已演变出多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切口数量发生改变,从最初的三孔法或四孔法,目前已发展为单孔法;切口位置发生改变,发展出了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切口大小发生改变,创新出了更微创的肺叶切除术;术中麻醉方式的改变,发展出了非气管插管胸腔镜手术,即患者在自主呼吸状态下进行胸腔镜手术并且免于胸腔插管引流,明显改善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

  据介绍,由于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术后创伤小和在手术期间对肺保护的意识增强,高龄患者接受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使得高龄肺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逐渐增多。单纯年龄因素不再是手术的禁忌。手术治疗能相应提高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6 岁)的生存率。

  王金栋主任提示说,对于早期和部分中期肺癌均可进行胸腔镜手术。

  究竟采取哪种治疗方案,需要个性化评估

  作为资深的心胸外科医生,王金栋主任对于肺部肿瘤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外科手术的娴熟也为业界称道。

  在针对患者的手术路径选择时,王金栋主任表示,这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予以综合评估。比如,有的患者仅仅是肺部一个结节,这样的情形无论是检查还是治疗,都相对简单一些。但还有不少患者,在检查时会发现肺部的结节不止一个,而且有的是长在不同的肺叶上。这种情形,也就是多发结节,就需要根据结节的具体情形,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切除之外,对于肺部肿瘤的治疗,还有其他路径。王金栋主任介绍说,随着循证外科的深入发展和精准医疗的贯彻运用,肺癌的外科治疗理念与行为正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外科医师须充分意识到不同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整合分析相关的临床数据和生物学信息,充分参考文献指南,严格遵循诊疗规范,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实施精准规范的外科手术切除。此外,还需要同时将肺癌的外科治疗与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统一联合,多学科团队协同合作,提供最为合适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患者最大获益。

  王金栋主任介绍说,肺癌属于基因性疾病,分子遗传上具有很大异质性,即使相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对同一种抗癌药物的治疗反应差异也很大,因此肺癌是实施精准医疗的最佳领域之一。靶向治疗的应用为晚期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靶向治疗依赖于基因检测,尤其是EGFR 突变的检测。目前评估EGFR 突变的金标准是组织活检,但因其有创性、病人依从性差、样品获取困难等因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问世,逐渐成为肺癌精准医疗新的研究热点。液体活检是检测体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外泌体等肿瘤来源的生物标志物部分已应用于临床。EGFR基因作为肺癌靶向治疗的主要靶基因,目前应用的靶向药物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患者在接受一代或二代靶向药物治疗9—12个月后,常发生耐药,奥希替尼作为第三代酪氨酸酶抑制剂,对发生耐药突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依然出现疾病进展,产生新的耐药,应定期进行基因检测,及时发现耐药突变,调整治疗方案。

  王金栋主任总结说,对于肺部肿瘤的治疗,需要采取个性化治疗策略,明确肿瘤分期、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全面评估患者身体情况以及手术风险和获益,从而选择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实现精准治疗的目标。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