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附院血液科:勇于创新增强医疗硬实力 用心诠释医学精神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通讯员 于虹)

  入院宣教

  为患者检查

  科室查房

  研究病情

  回顾过去,徐医附院血液科攻破一个个临床难题:2001年,成功开展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2003年,成功进行江苏省内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2012年,完成中国涉外捐献骨髓采集手术;2014年,完成苏北地区1型糖尿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2016年4月,全国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治疗白血病获得成功;2017年8月,CD19/CD20 双特异靶标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淋巴瘤获得成功……领先技术,数不胜数。他们的成功之道,用心诠释医学精神,用科研创新提升医疗水平。

  如今,血液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医保、加上新农合政策的不断完善,医院住院病人居高不下,病房床位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院领导多方调研、论证,在5号楼的14楼和15楼为血液科新扩建了54病区和55病区,这也给科室未来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众多血液病患者生存的希望

  现代医学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地采用干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心脏病、神经系统损伤、血管疾病等数十种疾病。徐医附院血液科开展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治疗等新技术,逐步完善以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生物治疗等一体的恶性血液病综合治疗,造福于广大血液病及肿瘤患者。

  16岁的小朱(化名)是一名初三学生,去年11月份连续发烧。家人本以为是普通的感冒,但后来他身上开始出现淤青、红色出血点。眼见病情严重,父母便带着他到徐医附院血液科检查,而结果令家人大吃一惊:小朱患上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近年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血液科副主任李德鹏主任医师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反复感染。通过血液化验,可以发现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全血细胞减少。重型再障起病急,进展快,一旦发病可能命悬一线。

  患病后,小朱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无法拥有花季少年该有的快乐。“再障疾病虽然凶险,但其实是一种良性疾病,通过及时规范治疗,患者有很大机会获得治愈,可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工作、结婚生子。”李主任指出,但从短期缓解的角度来说,治疗重型再障的难度要比恶性疾病如急性白血病高。因为重型再障患者白细胞低难过“感染关”、 血小板低难过“出血关”,往往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才能缓解。据了解,重型再障的及时诊断和早期规范治疗,比预防更为重要,在治疗上千万不能拖延。目前国际上权威的专家的共识是:重型再障的治疗越快越好,越早越好,而且要尽早到正规的、有治疗经验的医疗中心救治。

  小朱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爸爸和他的骨髓配型成功。在充分的前期准备后,李主任为其实施了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很成功,术后第二个月,小朱的血象开始回升,目前基本恢复到正常。

  “造血干细胞就是人体内所有血细胞的‘种子’,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等,都是由它经过多次分化发育而来的。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即产生新的造血干细胞),进行自我补充。”李主任进一步给记者解释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第一步对白血病患者先进行超大剂量化疗和放疗。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杀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全面摧毁病人体内正常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不能攻击植入的异体细胞,为新植入的细胞提供生存空间。第二步是将正常人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输入白血病患者体内,让白血病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李德鹏主任表示,“到20世纪70年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逐步成熟,众多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得到救治。”

  以患者为中心用心诠释医学精神

  血液科的住院患者病重,病房里往往弥漫着悲伤,而徐医附院血液科的病房,每个地方都散发着温暖。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交流时的语气和眼神里,传递着满满的希望。

  韩师傅是辽宁人,不久前的一天,早晨起床发现四肢、胸腹部皮肤出现大量出血点,淤青和紫斑,口腔里有血泡,并伴随鼻子血流不止。

  在当地医院急诊检查后,得知血小板只有3000。“在当地医院8天,我的病情没有丝毫缓解,无奈和爱人商量转院。”他回忆说,经多方咨询了解,慕名来到徐医附院。

  入院当天正值周末,办好入院手续后天色已晚。值班医生为其采血化验,结果显示血小板的数量只有不到1000了。这也意味着他随时因颅内出血、内脏出血而失去生命。在陌生的城市,夫妻俩无助、恐惧……当晚23:30,李主任赶到病房。

  “李德鹏主任用对患者无私的爱心和高尚的医德感动了我。”他说,在李主任沉着、干练、有条不紊的处置下,在当晚各位值班医护人员的奔忙中,血小板及各种救命的药物及时输送进他的身体中。

  之后,李主任率领医疗团队的医生为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制定了相应的科学的治疗方案;护士姐妹们带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家人般的温暖,细致热情的指导他患病后饮食,日常需要的注意事项。

  CAR-T技术利用患者的自身免疫细胞来清除肿瘤细胞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严格说来,它属于全身性疾病,肿瘤细胞随淋巴和血液播散,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淋巴组织。

  据了解,已知的淋巴瘤有近80多种病理分型,每一种病理类型都可以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及早发现诊断以及规范的个体化治疗是实现患者长期生存的最佳途径。

  54岁的程女士是一位复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经过严密的筛选和临床评价,徐医附院血液科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桑威认为其适合使用CAR-T治疗。“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有着精兵强将、作战技术精湛的防御战队,能够识别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入侵身体的坏分子,将其清除消灭。然而,由于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细胞癌变,却能成功逃避免疫监视,关闭免疫应答,导致癌症的发生或恶化。”桑博士表示,所谓CAR-T,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通俗地说,就是利用病人自身免疫细胞靶向性清除肿瘤细胞,拯救患者的生命。它首先要提取患者外周血(骨髓外的血液)中的T细胞,然后在实验室进行基因工程修饰和再造,达到“武装”的效果,再回输到患者体内。此时,被重新编码的T细胞能获得特异性识别和攻击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如“细胞导弹”,能精准“点杀”淋巴瘤细胞,而不会伤及正常细胞。该技术几年前发明,通过近几年改良,已成为一种最新的临床细胞免疫疗法。

  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事实上每一步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门槛非常高。“CDl9 CAR-T治疗”中T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一种,成熟的T细胞能活化其他免疫细胞,调节免疫功能,识别特异的抗原并杀死受到感染的细胞或者肿瘤细胞。而CD19是一个分子量为95kDa的跨膜(细胞膜)糖蛋白,分布于B细胞表面,在所有病变的B细胞上都有表达。因此,攻击CD19分子就能杀死B细胞。桑博士说:“在学科带头人徐开林教授的带领下,我们血液科在国内率先采用了抗CD19和CD20的双特异性CAR T细胞联合治疗的策略治疗复发难治的淋巴瘤,程女士经过治疗,达到了缓解。”

  不断学习创新,增强医疗硬实力

  作为徐医附院血液科科副主任,淋巴瘤诊疗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感染组委员、中国抗肿瘤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徐州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桑博士一直要求医疗科研团队的同事们每周二下午5:30至晚上8:30进行集中业务学习和探讨。

  “已知的淋巴瘤有近80多种病理分型,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在诊断和治疗上和国际接轨。”桑博士讲到,淋巴瘤本身是一类异质性极强的肿瘤疾病,病理分类复杂。与此同时,为适应当代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理念,徐医附院血液科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主导成立“苏鲁豫皖淋巴瘤协作组”。

  徐医附院血液科作为省“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将不辱使命,在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医学平台进行学术交流和临床协作,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进一步提升该院血液内科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力,进而带动周边地区血液学发展。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