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一院多学科会诊制度提高抢救效率保障医疗质量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通讯员 焦海波 黄玉梅)全院聚力共创“生命奇迹”,徐州市一院多学科会诊制度提高抢救效率保障医疗质量。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很多时候,当急救车在路上呼啸飞驰时,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里也会同时响起急促的奔跑声,它们最终汇聚在同一个地方——急诊室。车与人,都在与死神赛跑——当患者被抬入抢救室的同时,多个学科的会诊医师已经严阵以待,共同投入一场严峻的生命战役。

  多学科会诊制度是现代医疗制度中的核心制度之一。没有任何一位医生能够掌握所有医学专业知识,因此,面对诸多疑难病症,往往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专科的医生共同诊断救治。会诊是团队协作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也是解决医疗疑难问题的重要措施。

  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多学科会诊曾创造过无数“生命奇迹”。在“奇迹”的背后,是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医疗质量的提升,是雄厚的技术实力对救治效率的保障,更是全院医务人员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抢救室里,所有医生5分钟内全部到位

  每一次奔跑的脚步,都如同踩在生命的脉搏之上

  9月30日晚,整座城市都沉浸在国庆节前喜悦与祥和的气氛中。然而,刺耳的急救车鸣笛声突然划破了夜的宁静,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在市一院急诊室紧急展开。

  “马上送进抢救室,心电监护、吸氧、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备血......”值班医生飞奔出来,急诊护士迅速行动。担架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左胸插着一根胳膊粗的树枝,鲜血淋漓,生命垂危。

  几乎就在救护车到达的同时,胸外科与行政值班室的电话急促响起,“绿色通道”立即开通,胸外科三名医师快速奔跑的脚步声响彻寂静的病区,仅仅4分钟后,他们已出现在抢救室,全力投入抢救。

  历经3个小时的紧张手术,胸外科医生成功取出约20厘米长的树枝,患者终于脱离生命危险。行政值班人员和夜班值班护士一直陪伴左右,直至手术成功。

  这是一次多学科会诊成功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典型案例。从患者入院直到进入手术室,仅仅半个多小时,各科人员密切配合,行动迅速,为抢救成功赢取了宝贵时间。

  “对急诊区域急危重症病人,我们会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如‘脑卒中绿色通道’、‘冠心病绿色通道’、‘急性中毒绿色通道’、‘多发创伤绿色通道’等,实行优先处理原则,即先抢救后挂号、先处理后缴费、优先就诊、各部门协同救治,使急危重病人得到及时的、全方位的救治,显著提高了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市一院急诊科主任张良介绍,医院规定,紧急情况下,急诊科人员可先电话告知要求急会诊,被邀科室医师须在10分钟内到达会诊科室,同时要带上本专科所必须的抢救医疗及检查器械设备。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危重病人和多发伤病人,需及时请多科紧急会诊,各应邀科室必须尽早赶回配合抢救。

  事实上,市一院的每一次急诊多学科会诊,各专科医生基本在5分钟内都会快速到位。“因为我们知道,跑得越快,患者生的希望就越大。快一点,更快一点,这是一名医生的责任。”一位刚刚结束会诊的心内科医生说。

  无影灯下,抢救小组与死神无声拼搏

  每一双忙碌的手,都代表着一个专科团队的责任与使命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无声战斗。

  手术台上,左腋下所有血管被玻璃割破的患者已因失血休克,生命迹象微弱。

  手术台前,15名来自心胸外科、骨科、麻醉科、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准备就绪,行政总值班下达了清晰的手术目标——“务必尽最大努力,保住生命,保住血管,保住神经,保住功能!”

  看不清有多少双手在同时忙碌着。止血、输血、连通血管、接通神经……无影灯下,他们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较量;“抢救生命关”、“克服休克关”、“维持生命关”、“止血再通关”……每一关都无比惊险,每一分钟都如此珍贵,每一个动作都代表着未知的危险和生机。

  这场较量异常艰难。手术刚一开始,如何一边止血一边闭合血管就面临着极大的技术挑战,会诊医生现场讨论出三种方案,最终采用第三种方案,但要求是动作必须快!骨科医生领命上前,立即为患者伤口进行缝合,心胸外科医生迅速打开胸腔,把锁骨下大动脉成功夹闭。喷涌的血,刹那间止住了。这整个过程,竟只用了短短三分钟!

  凌晨一点,历时近六个小时,手术终于成功了。生命的迹象,正在逐渐增强;而死神的脚步,愈走愈远。“我难以说出当时的激动心情,那真的是一次奇迹,一次生命的奇迹!”一位曾参与抢救的护士至今仍清晰记得手术中的每一个场景。

  张良也对这次手术印象极深。据介绍,针对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六大类急危重病患者,市一院建立了重点病种患者优先处置通道,要求相关专科按紧急会诊要求,十分钟内到达急诊科协助诊断病人;同时,各有关专科必须优先诊治和简化手续,各科室间必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

  “这位患者属于急性创伤,所以一进医院我们立即安排他进入优先处置通道,同时联系其他专科会诊。”张良说,“任何一个科室的医生都无法单独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是15名来自多个科室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成功捍卫了生命的尊严。”

  实战背后,管理部门精心设计会诊流程

  每一项制度的出台,都凝聚着全院医务人员对生命的尊重

  2015年6月,一部市一院自编自演的微电影《极速赢救》在全国医卫界引起热议,一天内点击量超过3万人次。

  故事讲述了该院接诊一位在高速公路上不幸遭遇车祸的男青年,患者头部及腋下大动脉破裂,全身多部位创伤,处于昏迷状态,情况危急。在没有家属签字、没有押金的情况下,医院领导承担责任,行政值班调度全院各科室,开通生命绿色通道,紧急开展抢救。为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的生命,全院各科室紧密协作,汇聚爱的正能量,将这位男青年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在微电影中,院长杜钟祥总结:“这是我院急诊急救领域的一个典范。一是院前处理措施得当;二是整个抢救工作迅速及时,判断准确;三是人员的组织和调度顺畅、果断;四是抢救水平高超,配合有力;五是抢救治疗、康复护理环环紧扣,每一个环节都为抢救赢得了时间,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极速赢救’!”

  《急速赢救》的故事,是市一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应急救治工作、不断深化多学科会诊制度的一次集中体现。为提高综合救护水平,市一院多年来坚持开展多学科协作应急抢救演练,每年至少安排两次实战演练,同时出台《急诊危重病人优先处置制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协作机制》《重点病种患者紧急会诊和优先处置制度》等多项相关制度,以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市一院医务处处长沈鹏介绍,除了急诊会诊,有时普通病区也需要组织会诊。医院要求,对普通诊区突发病情变化的急危重症病人,各预检分诊处人员要迅速对病人进行处置,判断意识,测量血压、脉搏,第一时间告知诊室医生,对能搀扶或搬运者,移到诊室救治;不宜搬动者就地抢救,同时呼叫急诊科医生到达现场,并备好抢救车,迅速开通绿色通道,一旦病情允许,协助、转运患者到急诊科进一步救治。

  “无论是急诊会诊还是非急诊会诊,在整个救治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两个原则:第一,首诊科室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必要时给予及时处理,同时通知其他科室会诊;第二,需要两个科室以上共同救治时,应邀会诊医师不得推诿延迟,要积极配合,认真处理,否则因此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影响,由应邀科室及当事人负责。”沈鹏说,“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道德层面,会诊制度都对医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证明,在无价的生命面前,我们的医护人员真正做到了全力以赴。”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