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打不打抗凝针?骨科博士郑欣:需要根据骨折部位而定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指南:对于手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说,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发生DVT(深静脉血栓)。为了预防DVT,国内外很多医院目前普遍采取的做法是给患者打抗凝针或者口服抗凝药物。

  这些抗凝措施到底有没有必要呢?徐医附院骨科博士郑欣通过近两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打不打抗凝针,DVT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区别。

  打了一周抗凝针,患者卧床一月发生悲剧

  郑欣,徐医附院骨科主治医师,骨科博士,医学博士后。他于2009年考入南京大学医学院,攻读外科学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骨科专家邱勇教授。2015年6月第一站博士后顺利出站后,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工作,同年再次进入徐医附院博士后工作站进行股骨头坏死、人工关节置换、下肢骨折围手术期DVT的综合预防等临床研究,博士后导师为骨科主任郭开今教授。

  血栓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小板增加和血液凝固性增高,当血管内皮受到轻微损伤时,可促使血小板在该处黏附形成血小板性血栓,继而纤维蛋白沉着,血栓增大,而使血管腔闭塞。

  DVT指的是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多发于下肢及盆腔深静脉深静脉,可发生于手术后或长期卧床患者, 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梗死或肺栓塞,此时抢救成功率非常低。

  而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使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有很高的DVT发生率,导致生命危险。

  为了预防DVT,目前国内外很多医院普遍采取的做法是给患者打抗凝针或者吃抗凝药。抗凝针,顾名思义,是指使血液不容易凝固、治疗血栓的药物。如今术后卧床的患者,平均要打2周左右的抗凝针,每一针的费用约为80元,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虽然下肢骨折手术后DVT的发生率较其他手术偏高,但打抗凝针到底有怎么样的效果,医学界一直没有学者做过研究。

  参加世界骨科大会与外国专家合影

  郑博士介绍,2014年初,一名30多岁的男子因踝关节骨折在徐医附院手术,手术很顺利,患者术后注射了一周抗凝针,然后出院。

  这名患者身材较为肥胖,平时也不爱运动。因为出院后行走不是很方便,他一直在家卧床休息着。直到一个月后,家里有一天来了亲戚,患者心情不错便起床走动,结果突发DVT,导致肺栓塞,送到医院时已经回天无力。

  这起悲剧不仅令家人悲痛欲绝,医生们也深感婉惜。为什么注射了抗凝针还会导致这样的后果?郑欣博士决定展开这方面的研究。

  研究证明,踝关节骨折术后抗凝与否区别不大

  从2014年初至2015年底,郑欣博士利用近两年的时间,跟踪研究了814名踝关节骨折患者。

  这些患者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有,其中411人在围手术期打了抗凝针,403人没有注射抗凝针。结果发现,打针组DVT发生率为0.98%,未打针组DVT发生率为2.01%,可以说没有统计学差异。

  郑欣还在研究中发现,那些肥胖和高龄的患者,容易发生血栓,这两种群体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应该多受关注。换言之,踝关节骨折手术后,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要注射抗凝针,对高危群体除了进行注射抗凝针外,还要注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

  郑欣认为,这一成果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痛苦,还能为患者节省一笔费用。

  根据这项研究成果,郑欣写成了一篇英文论文《踝关节骨折要不要打凝针》,发表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会刊上。

  郑欣认为,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下腹部、盆腔和下肢手术后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活动,有困难者,可采取按摩下肢、穿着弹力袜或充气泵等措施加强小腿肌肉舒缩运动,加速静脉血回流,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尤其对于肥胖、老年、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必要时术前、术后预防性给予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一旦发现血栓,应该立即对血栓部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加强抗凝治疗,血栓较大的,还要放置下肢静脉滤器,防止肺栓塞。”郑欣说。

  据了解,郑欣自进入徐医附院工作以来,已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重视。他的“下肢骨折围手术期血栓的预防”、“三维打印技术引用于骨科个性化手术治疗”等研究方向获得4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等课题项目资助,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5项。在导师郭开今教授指导下,他还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

  郑欣博士的脊柱侧弯治疗技术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进行DVT研究之前,郑欣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脊柱侧弯的非融合技术治疗。2012年他在博士后工作站进行博士后科学研究,其间获得南京市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所研究的脊柱侧凸非融合治疗技术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项目资助。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发生率为3%,这部分患者中有10%的侧弯度在40度以上,需要手术治疗。”郑欣说,脊柱侧弯的多发于女孩,男女发病率为1:9,而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脊柱侧弯不仅仅是影响形体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对健康的影响。如果说我们的胸廓是一间房子,脊柱就是钢筋混凝土柱子,其它脏器就是房子里的家具。当柱子发生弯曲旋转时,房子里的空间就会被扭曲而变形,那些原本相安无事的“家具”也会跟着脱离原来的位置。脊柱侧弯首先就是影响体型以及生长发育,成年后会有明显的腰背痛,体力较差,甚至丧失工作能力。

  对于女性患者来说,脊柱侧弯还会导致乳房两侧发育不对称,一大一小,这对女性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甚至会影响到心理健康。

  侧弯40度以上的患者,就必须通过手术才能矫正。从医以来,郑欣博士已经参与脊柱侧弯手术七八百例,其中侧弯程度最严重的,已经达到140度。侧弯40以内的,可以佩戴支具进行矫正,青少年佩戴支具的时间要至骨骼发育成熟,女孩月经到来三年以后。

  30岁以上的患者,手术出血量会很多。要想获得满意的矫正度,难度也较大。

  郑欣说,脊柱侧弯治疗一定是越早越好。而且他在研究中发现,当脊柱侧弯的弯型形态发生改变时,常常会支具治疗失败,此时就要高度警惕,考虑是否要作手术治疗。

  孩子是否脊柱侧弯,家长可作筛查

  脊柱侧弯比较多发,特别好发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的时间,对孩子的发育影响也很大。郑欣建议,家长可以在家给孩子做一做脊柱侧弯小筛查。如果您的孩子已经大于4岁,就每年花一分钟的时间给自己的孩子做脊柱侧弯小筛查。

  筛查的方法很简单,分6步进行:

  1. 两肩是否等高;

  2. 肩胛骨是否一侧突起;

  3. 肩胛骨下端是否等高;

  4. 双侧背部是否隆起不对称;

  5. 双侧腰部是否隆起不对称;

  6. 用中指和食指夹着脊柱突下划看是否为直线。

  若其中有一项不正常,说明有脊柱侧弯的可能,需去医院进一步检查。需要注意的是第1、2、3步需要让孩子光脚站立,家长站在背后观察了;第4、5、6步需要让孩子弯腰,双脚自然下垂。

  “如果发现孩子有脊柱侧弯的倾向,一定要到医院确诊,由医生来确定治疗方案。不能自己随便听信宣传在市场上买了矫正器具就自己佩戴。”郑欣说,市场上的矫正器具佩戴不当的话有可能会加重畸形。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