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所褚英:家长焦虑会影响孩子情绪 建议家长学会放手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孩子在家里吃饭也是老大难,在幼儿园吃不饱怎么办?”“秋天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如果在幼儿园里交叉感染了怎么办?”“孩子还没有主动去厕所的概念,尿裤子怎么办?”“孩子如果交不到朋友,他会不会变得孤独、变得不自信?”……

  开学了,不少孩子或家长表现出了或轻或重的“开学焦虑症”,有的甚至出现了异常的行为表现。徐州市妇幼保健所副所长、主任医师褚英说,家长和孩子行为表现都是分离焦虑症,对于这一问题,首先家长要学会放手,对于孩子,家长也要进行积极引导。

  问题

  孩子要入园,妈妈担忧到失眠

  孙女士家的女儿姗姗今年刚刚步入幼儿园小班的生活。“孩子开学前,我已经焦虑很长时间了。”孙女士说,孩子出生后一直在自己身边,平时上班就交给外婆带,“想着她就这么长大了,开始上学,慢慢步入社会,心里莫名失落。”

  据孙女士介绍,姗姗一直有午睡的习惯,通常一睡就是两三个小时,吃饭习惯也不是很好,总是要大人跟着喂。“担心她在学校午睡睡不好、吃饭吃不好。孩子脾气又有点霸道,担心她和小朋友处不好,总之各种担忧。”孙女士说,虽然知道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但心中的不安,依然导致她近日常常失眠。

  “孩子上学后,我的魂也丢了。”孙女士介绍,她早上开车将女儿送到教室,前几天女儿摆摆手就进去了,而她总会在教室门口迟迟不愿离开,2天下来后,女儿就开始哭闹了,她更伤心了,更是不愿意离开。女儿所在的小班教室正好在路边上,站在旁边的石墩上,就能看清教室里的一切,开学这两天,孙女士每天送完孩子,就会站在石墩上看。“偶尔也怕孩子看到后不专心上课,总是‘鬼鬼祟祟’地偷看十几分钟就走。”说完,孙女士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症状

  家长和孩子都患分离焦虑症

  “上面的例子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和家长都得了分离焦虑症。”徐州市妇幼保健所副所长、主任医师褚英说,当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就叫做“分离焦虑症”。它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而这种不适应行为或情绪,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地上不起来等等。

  分离焦虑不仅仅体现在孩子身上,家长也会有。“孩子在教室里哭,家长在教室外哭”的场面并不少见,有时候家长的分离焦虑甚至比孩子还要重,姗姗妈妈就是这种典型的家长其实,分离焦虑症不单存在于年幼的孩子身上,家长们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睡不好和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心疼孩子的哭闹等,一些家长甚至还会出现中午在家吃不下饭、上班心不在焉等现象。

  褚英说,孩子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使幼儿无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因为在家里,很多家长都是处于一手包办的状态,不管是吃饭、喝水、上厕所,都会有成人帮忙,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他们习以为常的这些习惯将会被迫终止,导致孩子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同时,幼儿在入园后可能还会面临“心理迁移”的心理冲击,导致他们陷入心理焦虑中。

  影响

  严重分离焦虑症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效果

  分离焦虑症对儿童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并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其将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数量在增加。

  褚英介绍说,影响宝宝分离焦虑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4点。

  1、在生活中对儿童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孩子的独立性变差,生活技能缺失,自理能力差,一旦要走出家门离开父母亲人,便不知如何应对,这是产生儿童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

  2、在大家庭长大的宝宝,日常接触的人多,容易产生对别人的信任,依恋的对象广泛,分离焦虑较轻。反之,在小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亲友走动少,每天只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外界接触少,容易认生,对爸爸妈妈往往产生强烈的依恋。

  3、平时活泼开朗、乐呵呵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分手时.也不免大哭几声,但很快就会适应;性格内向、独立性较差的孩子,一般焦虑较严重,注意力难以分散,焦虑持续时间较长。

  4、新照料人和宝宝关系亲密,孩子容易适应分离。比如宝宝是在妈妈爷爷奶奶的共同照料下成长,妈妈上班后,宝贝由爷爷奶奶共同照料,孩子很容易适应。如果宝宝一直是爸爸妈妈自己带,妈妈上班了,将宝宝托付给陌生人(如保姆)照料,孩子往往容易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

  建议

  降低亲子依恋程度,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克服分离焦虑症,不单是孩子需要努力,父母同样需要扮演好角色。”褚英认为,父母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要给予孩子更多积极和正面的暗示,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

  “家长学会放手,相信孩子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干。”褚英介绍说,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可以首先降低亲子依恋强度。因为孩子将父母作为自己安全的港湾,所有事情都依靠父母来完成,所以在父母离开时便会产生这种分离焦虑,因而降低亲子依恋程度,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还有就是,对孩子要积极引导。在孩子入园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家长可以不断地跟宝宝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地爱你,老师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都可以和老师说”等等,要让宝宝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师,这样老师才可以接近宝宝并加以引导。

  褚英说,还有就是,让孩子形成新的依恋关系,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夸奖老师的和气、漂亮;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你们做游戏等等。回到家里,爸妈要问一问宝宝在幼儿园是怎么玩的,不要带任何暗示,就让宝宝凭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叙述出来,爸妈再以很夸张和惊讶的表情说:幼儿园这么好玩,有那么多小朋友和玩具,还有老师爱你们、和你们做游戏,妈妈都想上幼儿园了。还有就是,多注意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焦虑的产生有时还因为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儿园需要自己动手的事情不会做。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指导孩子试着在大小便后自己脱、提裤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物品等等。家长在指导时不要心急,因为你越着急,孩子就越紧张,越怕上幼儿园。

  最后,就是要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家长来接孩子时,不要接了孩子马上就回家。幼儿园一般允许家长陪幼儿在户外活动场地的活动器械上玩一会儿。当孩子玩得高兴时,家长要表示该结束了,并答应他明天再来玩。这样,幼儿可能会“怀念”在幼儿园玩耍的情景,明天有了到幼儿园更强的动力。

  延伸:孩子入园,为什么总是生病?

  还有一个问题是,孩子入园后,生病的时间多了。那么孩子入园后,为什么总是生病?褚英分析,对幼儿来说,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过渡到有一定规则的集体环境中,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自然加深他们入园的不适与焦虑感,除表现为哭闹、拒绝、发脾气外,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痛、呕吐、尿频等现象,入园后,可能会经常发烧、感冒等。

  “对孩子所说的头痛、头晕、呕吐等情况,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撒谎了。其实不是,孩子的这种问题也要被理解。”褚英告诉记者,问题到底出在哪?有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孩子对于家庭及周边生活环境在身体和心里都已经有了适应,突然换了一陌生环境,面对陌生的人,都会让孩子的精神和心理极度紧张与恐惧,这就会扰乱了孩子身体内的那个平衡,孩子的心情会受到极大的波动,并且这时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的也未成熟,抵抗力下降就容易生病。同时,园内孩子多,病毒、细菌也会增多,所以生病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她提醒家长们注意,为避免孩子上幼儿园想孩子少生病,平时要注意营养搭配,睡眠充足,养成讲卫生的习惯,规定的接种疫苗要按时去接种。如果孩子生病频繁,就变通一下先上半天幼儿园,慢慢适应后再上全天。对有湿疹、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疾病的孩子,这样的咳嗽就不一定是感染,就要注意回避引起过敏的因素。

  专家介绍:褚英,徐州市妇幼保健所副所长、儿保科主任医师本科,学士学位。现任市营养学会药品与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保健分会委员,市家庭教育协讲师团成员。

  从事儿童保健工作30多年,擅长儿童生长发育评估、喂养指导及营养性疾病的诊治,高危儿早期干预、儿童神经心理行为测试及儿童常见心理行为异常的诊治。先后主持并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四项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市卫生局“医学新技术引进三等奖”。

  近10余年来致力于儿童早期发展促进及高危儿的早期干预的研究,引进国家“八五攻关科研成果”——高危儿早期干预,减少儿童脑瘫及智力低下的发生,推广应用于全市儿童保健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