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附院神经内科: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前景广阔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4月11日是第1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老年人,远离帕金森”。4月初,徐医附院神经内科成功举办了第4届帕金森病友会暨世界帕金森病日宣传活动,来自本市、县区、安徽、山东、河南等地的近百位帕金森病患者和患者家属前来参与活动,与专家面对面,一对一交流病情和治疗情况。


科室查房

  手抖就一定是帕金森病吗?患病初期有哪些明显症状?如何治疗效果最好?针对读者关注的诸多问题,昨日,记者走进徐医附院神经内科,听听专家怎么说。

  A、什么是帕金森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多在60岁左右发病

  采访中,徐医附院脑科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耿德勤教授介绍,我国现有帕金森病患者600多万,居全球首位。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的患病率日趋增多,据相关报道,65岁以上中国人帕金森病患病率男性为1.7%,女性为1.6%。帕金森已成为仅次于脑卒中、老年性痴呆,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

  耿主任说,帕金森(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由于体内多巴胺神经元受损导致的多巴胺分泌不足而出现震颤、僵硬等症状,患者多在60岁左右发病。帕金森的致病原因有很多,其中多与脑动脉硬化、颅脑损伤,一氧化碳(CO)中毒及抗精神病药物中毒等遗传、环境、年龄老化因素有关。该病多缓慢起病,逐渐加重。特征性的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步态和姿势障碍以及运动迟缓。运动迟缓包括起动缓慢,冻结、小步、慌张步态,自发动作减少,写字过小、坐位起立困难、发音困难、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一般姿势不稳是晚发的症状。在病程的中晚期,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便秘、睡眠障碍、认知损害等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B、具体症状表现有哪些?

  出现不自主有节律颤抖、字越写越小、慌张步态时要警惕

  帕金森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害怕患上的一种疾病。在患上帕金森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年人,但是年轻人也是会患上帕金森的。那么,得了帕金森有哪些症状呢?徐医附院神经内科牟英峰博士为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

  1、静止性震颤:震颤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通常会出现单侧手指搓丸样运动,其后会发展为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在静止时出现不自主的有节律颤抖,早期在变换位置或运动时,症状可减轻或停止。震颤会随情绪变化而加剧。

  2、运动迟缓:早期患者上肢的精细动作变慢,如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比以前缓慢许多,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写字也逐渐变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

  3、姿势和步态异常:由于四肢、躯干、颈部肌肉强直使患者站立时呈现特殊屈曲的姿势,头前倾,躯干腹屈,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部内收,髋和膝关节略弯曲。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开步,身体前倾,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即慌张步态。行进中,患侧上肢的协同摆动减少以至消失;转身困难,以致要用连续数个小碎步才可。

  4、肌肉强直:早期多从单侧肢体开始,患者感觉关节僵硬及肌肉发紧。影响到面肌时,会出现表情呆板的“面具脸”;影响到躯干、四肢及髋膝关节呈特殊的屈曲姿势。

  “来门诊看帕金森病的中老年人并不在少数,每天的门诊量在10—15人,确实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慢性病。”耿主任强调说,详细了解帕金森的早期症状,对于诊断该病有很大的帮助。只要了解了该病的特征,才能更好的诊断疾病,早期进行规范治疗,不仅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该病,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还可以保留病人更多的生活能力。

  C、需要和哪些疾病相区别?

  谨防误治成为治疗帕金森的“刽子手”

  据牟英峰博士介绍,他在进社区开展义诊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已出现明显的帕金森症状,自己却全然不知。“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达20%,有些70岁以上的老人,症状较轻的就置之不理了,等于是放弃治疗。”正是由于患者本人和家人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忽视患上帕金森病的严重性,这一疏忽大意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相当不利。

  牟博士进一步表示,由于患者对帕金森认识不足,也导致就诊率严重偏低,患者未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导致病人身体机能下降,中晚期则会丧失平衡感,容易跌倒,致残率极高,最后还会出现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同时,也由于公众对此病认识不足,患者将帕金森病的一些早期症状混同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衰老,结果延误了治疗时机。特别是有一些已出现肌肉强直的患者,误以为年纪大了是骨关节出了问题,到骨科就诊,治疗后病情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最终经专家会诊,确诊为帕金森。

  “据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约有64%的帕金森病患者被误诊和误治,农村地区该病的未被诊断率更是高达80%,造成帕金森患者的正确就诊率很低。” 牟博士分析说。


研究病情


下社区义诊咨询


帕金森病友会

  D、如何治疗效果最好?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前景广阔

  耿德勤主任表示,这是广大帕金森患者以及其家人都特别想了解的一个问题。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危害很大,帕金森就是这样一种病症,尤其是对疾病高发的老年群体来说更是会严重降低患者们的晚年生活质量。那么,帕金森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1、药物治疗:在疾病的早期,药物可以很好地改善症状。在最初几年药物对患者的治疗方法中效果最佳,虽然多数病人长期应用仍然有效,但在长期服用以后,病人会感到药物有效时间缩短。

  2、手术治疗:一般来讲,对早期患者应首先采取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3—5年后效果减退,出现了“开、关”波动现象,异动症和“剂末”恶化效应,病情会变得更加难以控制,这时候就应考虑外科治疗。在PD后期,外科手术治疗成为唯一能缓解PD症状、消除药物副作用的手段。外科手术治疗目前只有两类:损毁术和脑起搏器植入(DBS)。损毁术,优点是手术简单、费用低,缺点是只能做一侧,不可逆、不能调节;DBS,优点是可逆、可调节、同时可以治疗双侧症状,绝大多数术后效果非常好,缺点就是费用高。

  3、心理治疗:针对心理不同阶段(如否认、愤怒、抑郁、反对独立求适应等各个阶段)的改变制定出心理治疗计划,可以进行个别和集体、家庭、行为等多种方法。

  4、临床康复:用护理和药物等手段,预防各种合并症发生,亦可进行一些治疗性临床处理,减轻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5、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再生神经细胞治疗:徐医附院神经内科在耿德勤教授的带领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老年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研究,近年来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他们采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再生神经细胞治疗帕金森,是对以往治疗方法的一个完善与补充,用从患者本人的骨髓中采集、分离、制备的干细胞及大量内皮祖细胞移植注入该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可促进干细胞的分化以及分泌一些营养因子,使患者的脑细胞功能得以恢复。神经内科采用该种技术已成功为数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这种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的临床新技术,在苏北地区首开临床治疗的先河,治疗效果与优势是传统的治疗方式无与伦比的,无疑给广大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E、对患者及家属有哪些提醒?

  经过科学系统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徐医附院神经内科已经成立了帕金森病专科门诊,不仅专注于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而且专于帕金森病的研究,目前有专门研究帕金森病的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5人。神经内科帕金森病友会成立以后,定期的组织区域内的患者见面交流,通过医患交流、患者与患者交流,给病友带来知识和欢乐,神经内科的专家医生团队也会定期和广大病友见面交流,解决患者生活、治疗上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全程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耿德勤主任介绍说,徐医附院神经内科在帕金森病和老年性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一直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最早在本地区开设了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建立了帕金森病临床随访库。并组建了由崔桂云和张尊胜主任医师、程言博副主任医师、祖洁和牟英锋主治医师、杨新新博士等组成的临床研究专家团队,在帕金森病的发病基础、临床预防和治疗等领域开展多项研究。

  截至目前,神经内科已连续4年成功举办帕金森病友会暨世界帕金森病日宣传活动,每年会上大约100名帕金森病患者和患者家属前来参加,其中有来自本市、县区、安徽、山东、河南等地的患者。“我们举办的这一活动得到徐医附院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的影响力,取得良好社会反响!”耿主任还说,举办活动的目的是,勉励病友们树立战胜帕金森病的信心,更加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前期发现病情,配合医生及时正规治疗,这是改善帕金森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

  “帕金森症属于一种较为难治的疾病,长达10—20年的病程,使患者生活质量有所下降,但却并不是一种无法控制的疾病,做好它的康复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长期坚持正确的治疗则可以有效稳定病情,治疗帕金森病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其实只要不放弃治疗,坚持不懈就可以看到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作为患者家属,更要有耐心和细心,多鼓励患者,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耿德勤主任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