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附院急诊ICU一体化 实现抢救无缝对接


  一家医院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近年来,徐医附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水平快速发展,急救中心已成为了淮海经济区的急救龙头专业。随着急诊ICU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集院前、院内急救、重症监护为一体的急救理念得到融合深化,达到抢救无缝对接,大大地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有这样一个科室,这里集中监护和救治着各种危重病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医德,坚持不懈地将病人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就是徐医附院急诊ICU。

  徐医附院急诊ICU始建于2000年,秉承德高艺精的服务理念,采用先进的封闭式管理模式。拥有一支优秀的医教研队伍,现有医生10名,其中主任医师2人,博士和硕士占医生总数的70%以上。近期全新设计建设的ICU完全符合国家卫计委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管理要求,监护床位已达25张,成为徐州地区设施最完善、设备最先进、专业化程度最高、治疗最全面的重症医学学科。

  在这里,救治着小到出生仅3天的婴儿,大到103岁的老者,且大多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我们的救治范围非常广泛,临床上的各个学科,包括创伤、外科、内科、儿科、妇产科等都会涉及。”徐医附院急诊ICU主任吕建农告诉记者,急诊ICU救治的病种也非常多,几乎囊括了各个专科的危重病人。同时承担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等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徐淮地区首屈一指、国内有影响力的一流综合性ICU。

  设施最完善 设备最先进 治疗最全面

  是徐淮地区首屈一指国内有影响力的一流综合性ICU

  据吕主任介绍,徐医附院急诊ICU,2012年底开始按照国内外最先进的ICU设计理念进行设计装修,分为工作人员生活学习区、危重病人监护区、家人陪护区、办公区、污物处理区、库房等,各个区域实行封闭式管理。其中危重病人监护区,又分设7个独立监护室,有多人间、双人间、单人间,包括隔离病房,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危重患者的救治需求。

  ICU的感染控制极为重要。为此急诊ICU专设4个通道,分别供医务人员、病人、污物、洁物通过,有效避免交叉。同时还有一套严格规范的消毒程序,如一方面通过新风系统和高压紫外线循环风进行空气消毒;另一方面,病人的污物专设一套消毒除污系统处理。

  用国内外最先进的ICU设计理念进行设计

  叶英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多学科危重病救治工作10余年,熟练各种生命监测与生命支持技术,擅长多发性创伤、心脑血管意外、急性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在处理各种急危重患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近5年从事心肌保护和干细胞治疗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国外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申请专利3项;主持或参与多项省级课题;2006年获徐州医学院振兴计划优秀青年骨干;2010年获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优秀著作二等奖;2011年获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优秀中青年骨干。

  专家推荐

  “说急诊ICU的医护人员是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战士,绝不过分!”吕建农主任告诉记者,在急诊ICU,医护人员全部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接治危重病人。科室开通了“急救绿色通道”,构建了ICU综合管理于一体的完善急救方案,成为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急危重症救治中心。

  始终坚守着“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的信念,徐医附院急诊ICU的医护人员们,以过硬的技术和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也弥补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幸福。

  去年,一位68岁的男性患者不慎吸入光气,立即出现肺的严重毁损,“入院时,肺弥漫性损伤,动脉氧分压只有18毫米汞柱,而正常的动脉氧分压是100毫米汞柱,存活可能性微乎其微。”吕主任告诉记者。当省医院的相关专家都遗憾地表示,病患没有生还的希望时,他们的医护人员仍不愿放弃,“经过谨慎研究、考量,最后我们为患者加用了麻醉手段,让患者在麻醉状态下,实施呼吸、循环及其他器官功能的支持,以及一系列对症治疗。一周时间,患者居然起死回生,完全恢复正常。”

  以精湛过硬的技术全力抢救危重患者

  专家推荐

  吕建农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主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ICU 工作,现任徐州医学院急救与救援医学系副主任,徐州医学院救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徐州医学院灾害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理事及科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际麻醉研究协会会员等。

  执笔我国首部“急诊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和急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起草“2009中国心肺复苏指南”,主编《创伤学》、《灾害医学》教材,副主编《中国灾害救援医学》,参编《危重病医学》、《急危重病病理生理学》、《现代麻醉学》、《新编麻醉学》、《现代手术并发症学》等十余部教材和专著,是国内具有麻醉背景的从事危重病救治已二十多年的资深重症医学专家,有丰富的成功救治多学科危重病人的经验,对徐淮地区各级医院ICU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参与我国的灾害医学救援事业,率先在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急救医学专业,首开《灾害医学》、《创伤学》课程,并于2010年成功申报由国家财政部专项基金资助的———医学救援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徐医附院急诊ICU每天接治来自二级医院的ICU病人、周边地区的ICU病人、重病患者不计其数。其中,一个感染性休克病人的病例使吕建农主任记忆犹新。

  感染性休克,是休克中最严重的情况,死亡率在70%以上。去年夏天,一位40多岁的男性病患,从事野外工作,被虫咬了一下后出现高热、休克。“送到医院时,血小板低到1万以下,正常的血小板要10-30万,肝、肺、肾、心等器官功能,凝血功能都出现了障碍,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情况非常凶险。”吕主任称,在国外,五个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是100%。“我们对病患实施了循环支持、抗休克、血液净化等一系列综合性治疗,经过两周,病患奇迹般生还。”

  感染性休克病人奇迹般生还

  成功抢救危重病人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位年轻孕妇不明原因“白肺”生命垂危被抢救成功的病例也颇具代表性。

  白肺,一般是指的重症肺炎其在X光检查下的表现,肺部显影呈一大片的白色状而得名。形成白肺一般都预示着肺部有90%被炎症所侵润。

  吕主任解释,“白肺”病在重症肺炎里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一直是医学界的一个诊疗难题。“白肺”病往往病因复杂,来势凶险。临床上对于该病的病原学诊断很难。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寻找病因并及时接受有效的综合治疗。

  去年,一位20多岁的安徽女子,突然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的症状,经多家医院救治无效,火速送往徐医附院。急诊ICU在第一时间接治后,发现病人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经X线检查显示两肺呈白色,两侧肺弥漫性的渗出性损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肺”,动脉氧分压仅19毫米汞柱,生命危在旦夕。

  “我们判断患者是由于基础病长期服用激素等致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某种病毒导致。”吕主任说,明确诊疗后,医生立即采取纯氧呼吸支持,将其动脉氧分压维持在40毫米汞柱,但也仅是勉强成活的水平。“我们接着对其进行各种抗感染、生命支持等技术治疗,10多天过去了,但情况始终没有明显改善,动脉氧分压还是徘徊在40毫米汞柱左右。面对年轻的生命,复杂的病情,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必须接受挑战。我们调集最精干医护人员,仔细分析病情,采取特殊呼吸支持模式、免疫调理、人工低温、麻醉降低基础代谢、营养支持等手段,同时细心制定和落实整体化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有时天内就需调整多次。一个月后,终于将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撤掉呼吸机,病人可以自主呼吸了。3个月后随访,病人已恢复了健康。”

  年轻孕妇不明原因“白肺”生命垂危

  以高素质的医护队伍、一流的设备,尽心保障患者生命

  ICU采用医护人员专业化全封闭管理,现有多功能病床25张,隔离病房5间。配置多功能监护仪、高级呼吸机、床旁全功能血液净化治疗机、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主动脉内囊反搏、多功能血气分析仪、低温治疗仪、心脏除颤起搏仪、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电脑微量输注系统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在国内急诊ICU中处于一流水平。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徐医附院急诊ICU重点开展各种生命支持治疗技术,如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维护技术,经皮扩张气管内置管术,高端智能化通气模式的呼吸支持技术,呼吸力学与呼吸功能的全方位深度监测技术, Swan-Ganz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主动脉内囊反搏技术,急诊溶栓技术,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所有的血液净化治疗技术,亚低温与血液加温治疗技术,靶控输注镇静镇痛技术等。

  主要收治病症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肺复苏后综合征,严重多发伤,重症感染,各种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胰腺炎,严重神经内外科疾病,产科疑难危重症,各种严重中毒,重大手术后患者,呼吸机依赖,和其他专科治疗困难的危重症。

  高效率的工作,与医护队伍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徐医附院急诊ICU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医护队伍,现有医生10名,其中主任医师2人,博士和硕士占医生总数的70%以上;护士35名,全部经过专业化培训。

  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技术,不断努力奋进,徐医附院急诊ICU的全体医护人员们,以无限的爱心,努力为更多的患者,更多的家庭带去健康,带去希望。
徐州就医服务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