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角化囊肿好发于青少年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故事:小王今年24岁,半年前下颌部总是间断性的红肿,起初以为是口腔发火,吃了不少消炎药也未见效,便来到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检查。医生给小王详细检查并摄片后发现,其下颌骨表现为巨大单房密度减低影,尺寸达到6cm*2cm*1cm,约有鸡蛋那么大,后经诊断为牙源性角化囊肿。

 医生根据小王的病情,决定分两期为他进行手术,首先是利用减压术将囊肿缩小至2cm*3cm,然后再实施刮除术。目前小王已经康复出院。 
   
  发病特点:好发于青少年
    
   据了解,牙源性角化囊肿好发于青少年,多累及下颌骨后份的磨牙、升支区,常沿颌骨长轴生长。囊腔常含黄白色角化物;纤维囊壁内衬较薄的角化复层鳞状上皮,表层一般为不全角化;这导致其有较高的复发倾向,同时内衬上皮可发生癌变。
 
   常用手术方法:剜除术或刮除术
 
  据徐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专家介绍,剜除术或刮除术是传统治疗颌骨上皮囊肿的最常用方法。剜除术是指沿病变与邻近骨壁间剥离,完整去除病变;但其术后复发率较高,这与囊壁薄、易破碎,手术难以完整刮除,术后残留的上皮具有较高增殖活性等因素有关。因为OKC术后有明显的复发倾向,许多学者通过改进治疗方法,如Carnoy液处理囊腔,或囊肿剜除术配合液氮冷冻治疗减少了术后的复发。

  在下颌骨的OKC范围较大致病变区骨皮质变薄,单纯刮除术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者,可采用袋形术或减压术,一般采用两期治疗法:一期行袋形术,二期行剜除术。这种手术损伤较小,引起下牙槽神经、邻牙、上颌窦、鼻腔等邻近结构损伤的可能性减少,并减少下颌骨骨折的危险性。累及范围广泛的OKC采用袋形术治疗时囊肿造口尽可能较宽,术后戴丙稀酸树酯制作的阻塞器或囊肿塞以免造口闭合影响疗效。袋形术后二期实施囊肿剜除的手术时间取决于病变缩小情况,一般在术后4~6月有明显新骨形成,或病变直径缩小至2~3cm时手术刮除病变。

  单独应用袋形术的病例,囊肿消除的时间可能需数月至数年。袋形术或减压术主要应用于治疗大型OKC,在病变明显缩小后第二期行刮除术,可减少对邻近的损伤,减少下颌骨病理性骨折的危险性。袋形术联合刮除术治疗OKC,术后仍可能出现复发,应定期随访。
 
  医生提醒:牙源性角化囊肿是具有一定侵袭性的颌骨良性病变,选择采用何种方法治疗时应考虑多种因素,如病变的大小、范围、患者的年龄,以及病变是原发或复发等。对破坏范围不大、非复发的病例应首先考虑刮除术,同时Carnoy液辅助治疗可降低复发率。袋形术与二期行刮除术联合应用可减少对邻近结构的损伤,形态恢复良好;而负压吸引术可更快消除面部畸形及恢复正常形态功能。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