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老中医”杨洋:行医路艰 初心不改

  全程导医网 天使风采:43岁的铜山区郭集医院中医师杨洋自称是一位“老中医”。虽然43岁的年龄与“老”这个字一点儿也沾不上边,但若是从幼时受家庭熏陶,年少时刻苦自学钻研,如今独当一面仍不断地追求更高境界的经历来看,说是“老中医”,其实并不为过。

  报考医科大 意外落榜

  杨洋对中医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奶奶手中的那根银针。在他幼时的记忆里,无论何等的疑难杂症,只要奶奶从医药包里掏出银针,施展手法,没有不手到病除的。对于中医的自豪和崇拜,让他早早就确立了当一名好中医的人生方向。

  虽出身世家,但在从医这条路上,杨洋并没有比其他人走得更顺当。1993年,抱定要考就考医科大学主意的杨洋意外落榜。家庭条件不好,放弃复读,杨洋选择了自考,报考的学校是南京中医药大学。

  自考本就不易,而学中医尤难。不说入门级书目《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深奥难懂,而这还仅仅是基础知识,中医更重视的临床实践则更需个人的领悟。“针灸扎在什么穴位,用多大力度,书上说得再清楚,图画得再明白,没有到现场看一次,也很难明白。”杨洋说。

  为了多积累临床实践,在苦读之余,杨洋只要打听到哪里有不错的中医,就跟着患者一起去,看他们是怎么看病,偷师学艺,“去得多了也会被发现,就只能自己挂号,就当检查身体了。”

  偷师的次数多了,杨洋渐渐看出了门道。“中医师里有真正的中医师与伪中医师之别,有的中医师是真正治病的,有的只是打着中医的旗号,行骗钱之事。”有了这些经历,杨洋比科班出身的中医师更懂得中医江湖的道道,也更坚定了他做一名真正的中医师的信念。

  自学四年获本科文凭

  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学4年取得本科文凭后,杨洋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几年来,他先后跟师徐州市中医院陈鹏博士学习中医临床、跟师兴化医院许振南教授学习针刀……中医医术日益精进。

  2007年,铜山区卫生局首次公开招聘基层医师。通过笔试、面试两轮考核,杨洋成为了郭集医院的中医师。地处偏僻的郭集医院条件艰苦,虽成立了中医科,但药房没有中药,杨洋最开始只能靠针灸为患者解除病痛。渐渐地患者多了,医院开设了中药房,杨洋既要看病,还要抓药、煎药、针灸,一人身兼数职。乡村医院的艰苦和忙碌没有让杨洋感到沮丧,反而因为“有了实现理想的舞台”,而感觉万分庆幸。

  在这个“舞台”上,他慢慢磨砺成为颇受乡亲们认可的“老中医”。村里一位大娘,两个儿子都在南京工作,事业有成,老伴对她很好,一辈子没让她做过饭,但不幸的是,在她中风的那一年,老伴患癌症去世,临终前留了一份遗书,说放心不下她以后的生活……后来儿子把她接去南京,没过一个月,她又回来了。她拉着杨洋的手说:“杨医师,你不知道,南京看病很麻烦,挂号、排队,交钱、排队,取药、排队……看一次病,得花一整天时间,而且孩子有自己的事业,也很忙,还是你这里好,你看得不比大医院水平差,我就赖在你这里了。”大娘这一赖就是四年多,如今,她不仅偏瘫好转了,而且生活也基本可以自理,有什么不舒服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杨洋,把他当成了自家的孩子。

  学经典经方 为百姓服务

  还有一对小两口,结婚两年,没有怀孕,到市里的大医院检查后,医院要求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同时还要交1万元的押金。小两口拿不出钱,吵着闹离婚,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杨洋。经过辨证分型,杨洋给他俩制订了中药、针灸、饮食、锻炼的一套方案,经过一年多的调理,只花了2000多元钱,生下了可爱的经方宝宝。

  为了让老乡们能花少钱、看好病,这几年,杨洋又跟随山东经典经方学术带头人许家栋学习经典经方,周末赶去,周一再匆匆赶回来坐诊,有时候忙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但他觉得,“经典经方效果好,治病花钱少,很适合普通老百姓。所以就算再累再难,也得把真本事学到手。用中医为老百姓服务,这是决定学医时,我就给自己立下的誓言。”

  这几年,随着国家层面对基层医院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郭集医院这个偏僻乡村医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今年门诊楼危房重新建设也被列入了铜山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医院的条件好了,杨洋兑现誓言的底气更足了:“服务老百姓不是一句空话,得成为切实的行动。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每个基层医院医师的水平都提高了,以后哪还会有什么看病难?”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