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医”的大风范——记姚集镇石碑村卫生室医生纪凤银

  全程导医网 徐州天使风采穿上白大褂,就是一名神圣的救死扶伤的医生,哪怕只是一名小小的村医。今年68岁的共产党员纪凤银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然而他退而不休,依然在村卫生室第一线忙碌着。50年来他坚守在小村庄,用生命守卫生命。

  “秀才”当上“赤脚医生”

  纪凤银是睢宁县姚集镇石碑村人,1964年初中毕业后,他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读高中而辍学返乡务农。在那个年代,他是村中难得的“秀才”。姐姐、哥哥、弟弟、祖母和父亲因病相继去世,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决心学医。从1966年开始,他便成为生产队里的一名卫生员,亦称“赤脚医生”。

  那时候,村里只有一位80多岁的老医生武为珍,纪凤银便拜在其门下。为了治病救人,在学习针灸时他以身试针,用自己的身体练习认穴。“第一次向内关穴试针时,施针的手止不住哆嗦,结果一下针整条胳膊瞬间酥麻。”回忆往事,纪凤银历历在目。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在自己身上试针、认穴,先后用坏了20多套银针,浑身都是扎针的痕迹。

  之后纪凤银又多次到市里和县里参加医学培训,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现在,纪凤银给人看病时,只要轻轻一摸,就能找准穴位。就这样,无论是白天黑夜,或是酷暑严寒,他总是身挎一个小药箱,凭借“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穿梭在乡间给父老乡亲看病送药。

  治病救人,他坚守卫生室50年。有46年党龄的纪凤银已经记不清救过了多少人,记不清为多少孤、寡、危、重病人送医、送药上门,记不清陪护多少身患重病的乡亲走完人生旅程。

  2008年秋收季节,村民武家良家在给帮工的邻里做饭时,误用桐油炒了菜,导致9人中毒。对这一突发事件,纪凤银一边现场紧急抢救,一边与上级卫生部门联系,一天一夜没合眼、没喝一口水,直到最后一名中毒者康复回家,他才感觉到饥肠辘辘。纪凤银还曾在秋冬之际,天天风雨无阻地给肺结核患者程新文上门送药,看服下肚,使得程新文康复后和乡亲们共同致富……

  一天天,一年年,纪凤银始终坚定信念,在最基层的乡村卫生室岗位上为全村的乡亲们诊病治疗,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雪絮飞扬,只要一声招呼或者一个电话,纪凤银都会在最短时间内上门为患者诊治。

  妙手仁心 为村民垫付15万元医药费

  村里的老人吴云英说:“几十年来,纪凤银都是随叫随到,看完病就走,连口水都不喝,更不肯在病人家里吃饭,一点都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乡亲们清楚,纪凤银为他们解决了太多麻烦。每次行医时碰上家里有困难的乡亲,纪凤银都会主动为他们垫付医药费。

  1986年,村民韩光文患尿毒症找纪凤银诊治,尽管韩光文当时家徒四壁、生活困难,但纪凤银仍然连续为他挂了204瓶兑药盐水,使韩光文的病情得到阶段性稳定。这期间有人善意地提醒纪凤银说:“他光挂水没有钱,你这医院想开倒闭吗?”纪凤银却坚持己见:“我作为医生该尽的职责必须尽到,对病人怠慢就是失职失责,无论他有钱没钱,我该治疗还得治疗。”就这样,到韩光文病逝时总共欠了2000多元钱的药费,当时收入低微的纪凤银用两年时间才把这笔账还清。2001年冬,一名河南的流浪者游荡到石碑村,突发高烧不省人事,纪凤银得知后,义无反顾地为其精心治疗,并免除全部药费300多元。

  纪凤银有一本粗略记下的欠账本,几十年间,他为病人垫付的药费已超过15万元。纪凤银说,他家在村里算不上富裕,但是看到更困难的群众,他唯有帮一把才心安。

  心系患者 他积劳成疾累倒在卫生室

  纪凤银为工作常常忙得一天只吃一顿饭,长期的劳累和吃饭不准时使他患上了十二指肠溃疡。1976年,由于治疗肺结核病人时不懂得自我防护,纪凤银被传染上肺结核病,胸腔积水。此后,他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从家到村卫生室虽然只有短短的2里多路,他却要歇上十多次。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年的劳累奔走,纪凤银会经常感觉到体力不支。2010年除夕晚上,为整理全村一年的新农合报销情况,纪凤银独自一人在卫生室加班。此时,卫生室送来了一位把花生米塞进鼻孔的小孩儿,在成功取出花生米后,他自己却因连续工作过度疲劳晕倒在医疗室门口。第二天一早,得到消息的村民们纷纷赶到十多里外的镇卫生院看望纪医生,直到他转危为安。

  50年来,纪凤银所在的石碑村卫生室从未出现过因误诊而发生的医疗事故,也从没有出现过因医疗条件受限不让患者及时转院的情况,他从不把金钱利益看得很重。

  说到乡间事,谈起乡村医生这份职业,纪凤银总有万般感慨。给乡亲们医好了病痛,内心宽慰;行医中也碰到不少恼人的事,倍感艰辛。从过去乡间的泥泞小道到现在平坦的水泥道路,他走过不知多少来回;从过去低矮破旧的茅草屋到现在新农村的农家小楼,总少不了他出出进进的身影。苦在其中,乐在其中。这,就是一名普通乡村医生的大风范。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