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社区,坚守一线,服务百姓,泉山区335名社区医生身体力行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今日,记者用笔和镜头展示他们的风采。
谭华:只要在徐州,我就在医院
44岁的谭华是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房科主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开朗、干练,笑容灿烂。从业22年,谭华认为最能体现社区医生美丽的地方就是能够给患者解决身体和经济上的困顿。
“社区老年人多,身体不便的也多,社区诊疗不仅方便而且费用最低,老百姓很是赞誉。我们社区医生干了什么?我们不仅做医生,送药上门,诊治不适,我们还把本来该其子女、家人承担的义务承担下来。说真的,老人的身体怎么样,我们比他们子女知道的还清楚。”
谭华直言不讳她们社区医生在社区患者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不仅为社区百姓诊治不适,我们还要做听众,做患者甚至其家属的听众。身体不舒服,给谁说?给医生说。家有病患,家属的压力不会小了,遇到我们这些上门的医生,他们经常会拉着我们絮叨絮叨。”
患者宋老太血压高,病因是生气儿子回家次数少。谭华上门诊治做医生又做听众后,回过头来做老人孩子的工作。终于,儿子回家次数多了,老人心气顺了,血压自然就下来了。
按照规定,谭华她们这些社区医生一周有一天半休息时间,但是她和她的同事谁也没有休够天数,欠班是正常的,不加班是不正常的。
谭华的女儿在外地上学,陪读的是她老公,而这位社区百姓的女儿只能尽力一个月去看一次。正因为老公和女儿都在外地,谭华的家里就不开伙,把医院当家,吃工作餐。家是旅馆,休息之地而已。
“只要在徐州,我就在医院。”谭华话语坚定。
“只要在徐州,我就在医院。”难怪谭华和她的同事对老人症状的掌握比其子女都清楚。
程红:社区医生就是老百姓身边的健康守护人
“社区医生就是老百姓身边的健康守护人!”
这句话是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程红对社区医生的定位,话语普通但说得很实在。行医26载,程红用实际行动来恪守自己的职责。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很多方面,开展慢性病管理、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是主要工作之一。殊不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看似简单,却需要社区医生们披星戴月的付出,“何谓披星戴月?就是瞅居民家中有人的时候我们去,家里没人我们去给谁建立档案啊。”确如程红所言,早上上班前和晚上下班后是程红她们进小区为百姓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上班时间,说披星戴月一点都不假。
一点一点的努力,一天一天的付出,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逐渐提升了,但在程红眼中,社区医生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了。
“我们是老百姓身边的健康守护人,在不能时刻守在百姓身边的情况下,电话要保持24小时畅通,全天候接受居民咨询,为大家答疑解惑。”程红笑着说,她有一大帮社区阿姨、大叔朋友,无论是上班还是下班时间,接听百姓电话已经成了习惯。
这个习惯的养成让人欣慰。
程红告诉记者,社区医生不仅要能为居民健康咨询答疑解惑,关键时还要做出正确抉择。
银湖小区有位年近六旬的阿姨,一直习惯找程红咨询健康问题。但有一次,当这位阿姨在电话中描述她口唇紫绀、有心力衰竭症状时,程红果断要求她立刻打120急救电话,立刻去三级甲等医院救治。
“针对那位阿姨的状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备不具备救助能力,必须向三级医院转诊。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即使不在身边,我们也要做出精准判断,不然愧对守护人的称号。”
肯定的语气不容置疑。
胡红梅:在老人眼里,她就是乖巧的闺女
西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5万余人,高血压患者6047人,糖尿病患者2581人……这组数据是莫大的压力,而承担这莫大压力的是西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科主任胡红梅。
胡红梅从事临床近二十年,6年前来到西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承担慢病管理工作,开始走家串户上门服务,并逐渐成长为慢病管理科负责人。
“我们科负责65岁以上老人的免费体检,还负责家庭病床的患者收治,还负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管理。”
面对记者采访,性格内向的胡红梅显得极其局促不安,轻声细语地向记者介绍着她们科的工作。但是当记者问及辖区有多少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多少糖尿病患者时,她立刻不假思索地道出“6047”和“2581”两组数字。更令记者惊讶的是,西苑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年龄大的,基本上胡红梅都认识。
认识这么多的社区患者,那得付出多大的努力。
西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就是这么一位说话轻声细语的社区医生,被社区百姓评价为“在老人眼里,她就是乖巧的闺女”。
如此的评价,就是对胡红梅努力的肯定。
民健园有一住户,老两口都70多岁了,都是卧床不能动,胡红梅对他们重点关注,不仅会定期上门还会多上门,帮他们翻身、拍背;
社区服务中心北侧有一家敬老院,敬老院里的黄英老太太80岁了,按规定要在陪人的陪同下来中心检查。但考虑到老人心脏不好,走路会憋喘,她就上门服务了。
胡红梅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朴素的社区医生,她的简单和朴素赢得了社区百姓的赞誉,她所展现的是踏实朴素之美。
闫洪琪:耐心,细致,几十年如一日
来到永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闫洪琪的诊室前,记者没有冒昧上前打扰。因为,他的诊室内都是患者,他的眼中也只有患者。
终于等到了空闲时间,闫洪琪和记者聊起了他45年的中医临床工作。
“患者上门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必须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才能对得起那份信任。”这位须发皆白的医者神情庄重地告诉记者,医务人员要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也要有精准治疗的能力,还要有替患者着想的觉悟。
“我始终坚持,能用简单的方法治疗,就不用复杂的处方。能用价格低廉的药物,就不要增加患者的负担。”
这就是闫洪琪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5年所坚守的原则。
因为这一坚守,闫洪琪每天门诊的病人达到了四五十人;因为这一坚守,他从未按点下过班;因为这一坚守,他采用的只花几块钱就能缓解中老年足跟骨刺痛的药方以及治疗顽固面部痤疮的偏方一直在社会流传……
精湛的医术并不是一个好医生的全部,和病人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也是一个优秀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硬件。
曾经有一天,一对母女冲进闫洪琪的诊室跪倒求助,经了解得知,女孩正在筹备婚事前突然嘴歪眼斜,得了面部神经瘫痪,跑了多家医院治疗效果均不明显,男方逐渐失去了耐心,女孩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这不是单纯的面神经瘫痪病例,如果不能处理好此病,将关系到女孩一生的幸福。”
制订详细诊疗方案的同时,闫洪琪和女孩聊起了家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姑娘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女孩恢复了,女孩又能像花儿一样地笑了。
这个病例让人感动,在闫洪琪身上,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
李韶阳:用心为患者看病的“青年华佗”
每天早晨7点多,奎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门诊外已经排满了等待的病人,他们等的是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师李韶阳。
经常中午12点半甚至更晚,奎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食堂会有一份“等待已久的午餐”,它等待的也是李韶阳。
李韶阳的诊室围满了患者,得知记者的身份后,都忙不迭地抢话,建议好好宣传一下他们心中的“青年华佗”。
“不嫌脏,不嫌累,他休息的时间俺们来了,他也照样给我们看。”70岁的翟广玲阿姨几乎用恳求的话语希望记者能好好宣传一下李韶阳,借此表达她对这位医者的感激。
当记者惊讶于翟广玲阿姨是从远在复兴北路的铁路33宿舍赶过来看病时,满屋的患者都笑了,“铁路33宿舍就远了,开发区的也往这跑,丰县、沛县的患者来找李大夫也是常事。”
果然如此,李韶阳忙碌的身影背后是满墙的锦旗,上面印着的患者的地址足以证明,“青年华佗”和患者之间没有距离。
“青年华佗”不喜欢给患者讲深奥的医学理论,他喜欢用一张纸给患者“画画”,复杂的解剖、经络图随手画出,病人一目了然;
“青年华佗”自我定位“小病的专家,大病的帮手”,在小病治疗中发挥专家作用,赢得患者信赖,和患者成为朋友;
“青年华佗”名气响亮,但他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追随名医提高医技,终于找他看“大病,疑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了。
80岁的王桂庭老人2013年患结肠癌,在大医院花了十几万,最后气不过医生的消费动员而找到李韶阳。令老人没想到的是,两年时间,每月几百元的调理药费让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015年下半年痊愈了。
面对记者采访,李韶阳淡淡地表示:“我用心在看病,让患者受益是原则。如果掺杂了哪怕一丁点的杂念,病就看不好了。”
有这样一组数字令人震撼:李韶阳从医近19年,每天最少接诊70余人,一年接诊20000余人。与之相对应的数字是,“0”投诉!是的,就是“0”投诉!
陈卫东:做事先做人,行医亦然
陈卫东,奎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一个坚持“做事先做人,行医亦然”原则的70后黑脸汉子。
“尤其是做医生,更要有爱心,对每一位患者都要有爱心。要用热情的语言和他们交流,要付出真实的情感,把对方当成自己家人一样。”
陈卫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医患之间没有鸿沟,让患者有找到知己的感觉,让他们为医生打开其社会关系、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的“话匣子”。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才能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为患者治疗。
陈卫东就是这样为患者治疗的,找他看病的新病号就是这样逐渐成为老朋友的。
虽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陈卫东始终没有放弃他走街串巷“社区郎中”的职责。从2007年起担任社区医生至今,奎园小区90%的人都认识他这个黑脸、有爱心、医技高的社区医生。
“现在下到社区,居民看到我会主动打招呼、问好。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见到我们都当成骗子看待,敲门半天敲开了,探出一张脸说一句‘家里没人’就把门关上了。”
从当初的闭门羹到现在的备受欢迎,其中的转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其中的滋味只有社区郎中们自己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陈卫东和他的团队是用精心的服务、大爱的付出融入了百姓的生活。
说起社区诊疗服务,陈卫东坦言:“社区诊疗在大医院和患者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和基本医疗责任。做一个社区医生,很劳苦,很劳累!但是,再苦再累,我们都得扛着,毕竟它是推动分级诊疗的一个助力,它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个途径。”
再苦再累都要扛着,黑脸汉子好样的!
胡杰:五年伏枥打造出一支年轻的团队
2011年,胡杰作为市中心医院的骨干医生,被派至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康复科主诊医生和科室负责人的工作。
“两个责任一肩挑,说白了就是康复科只有我一个人。”胡杰笑着告诉记者,一间15平方米的小屋就是他既需要负责医疗诊断又需要负责临床治疗的地方。
开始的时候,胡杰的康复科和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科一样,设备少,病人少,奖金低,地位低。对此,胡杰没有怨言,没有怠工,积极主动地寻找社区居民医疗需求的关键点,兢兢业业地为病人做好医疗服务。
慢慢的,病人多了,小屋大了,为人谦和的老胡慢慢获得了中心周围小区居民共同的认知。早上7点,就有病人在门口排队等待治疗;晚上下班,还被专程赶来的患者挤得关不了门。
口碑和服务吸引了如潮的患者,当初15平方米的小屋已经发展成为600平方米的大科室,伏枥的老骥还能忙得过来吗?
“我的年龄越来越大了,要让年轻人走上前台了,我要烘托他们,要展现团队的力量。”
经过老胡的努力,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已经有了11个年轻骨干医生,其中吴琼医生在市中心医院康复理疗科考核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过来的。
满墙的锦旗中,不仅有老胡的,还有小吴的。
打造团队,服务患者,老胡成功了。但是作为父亲、儿子、丈夫,他欠家里的太多太多,如果打考评,肯定是“不称职”的评定。
父亲患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母亲患血管性痴呆长年卧床,妻子在国外工作,刚刚上班的儿子在外地……这就是老胡的家庭状况,上班为患者、下班照顾父母,是他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
老胡在家里的苦与累患者不知道,但患者经常看到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