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口腔/牙科频道:龋病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龋齿,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据口腔内科副主任医生 张惠英介绍, 广泛认可的理论四联因素学说,即细菌、食物、宿主、时间四因素同时存在、共同作用导致龋病的发生。随着预防医学及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又认识到社会环境及人的行为因素同样也影响着龋病的发生。
㈠病因病理机制:
1.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它还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等。
细菌主要是借助菌斑粘附于牙面。口腔滞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后,一方面聚合产生高粘性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另一方面产酸使牙齿脱矿,菌斑的组成比较复杂,除大量细菌外,还有糖、蛋白、酶等物质。
2.口腔环境: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
(2)涎液在正常情况下,涎液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机械清洗作用减少细菌的积聚。
②抑菌作用直接抑菌或抑制菌斑在牙面的附着。
③抗酸作用由所含重碳酸盐类等物质起中和作用。
④抗溶作用通过所含钙、磷、氟等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减少溶解度。
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临床可见,口干症或有涎液分泌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