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无此病名,称之"经断前后诸症"或"绝经前后诸症",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论述颇多。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典医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记述了"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致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指出了妇女49岁左右,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生殖能力降低而致消失,阴阳失去平衡,往往出现经行紊乱、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浮肿或便溏、腰膝酸楚、倦怠乏力,甚至情志异常等症状。这些症状三三两两,轻重不一出现,一般可延3-5年之久,大多数妇女可以顺利渡过这一生长衰老生理自然过程,但是部分妇女由于体质、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精神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能适应和调节这一生理变化而导致本病发生。
本病的产生主要是肾气虚衰、冲任不足,肾为先天,五脏六腑之本,内藏之阴之阳,肾之阴阳失调,常累及其他脏腑,龙以心、肝、脾为主。生理上心肾二脏水火相济,若肾阴不足则不能上济心火,心阳独元,以致出现失眠心悸、五心烦热等症状;肝肾乙癸同源,肾阴不足,精亏不能化血导致肝肾阴虚,肝失柔养,肝阳上元则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腰膝酸痛、烦躁易怒、烘热汗出等症状;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生化之源,先后天互相充养,脾赖肾阳以温煦,肾精依靠后天水谷之精以滋养,若肾虚阳衰,火不暖土则是腰酸、肢冷、畏寒、浮肿、便溏、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倦怠乏力等症状。
本病在临床治疗中首先要辨证,总的来说是以肾阴、肾阳平衡失调为纲,辨证要点是阴阳属性要分清。在肾阴虚中又见阴虚内热、精亏血枯、阴虚血燥、阴虚肿旺、心肾不交等症型;肾阳虚中又见肾阳不振、脾肾阳虚、阴阳俱虚、寒热枯杂等不同症型。
本病病情复杂缠绵、变化多端,烘热汗出为一标志性症状,在排除各种器质性病变后,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方用药,方药讲究君、臣、佐、使,配伍得当,恰中病机,方能获效。
常用的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枸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五子愆宗丸、金匮肾气丸、天王补心丹、更年安胶囊等等,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本病属中医慢性调理病应坚持服药、未可速效。中医针灸、耳针、梅花针、推拿按摩等疗法,也有一定效果。亦可采用食疗配合治疗,如甲鱼枸杞汤、桑椹糯米粥、核桃仁粥、羊肉炖栗子等,根据不同症型选用食疗处方,以促进肾的阴阳平衡。
中医治疗本病,不但重视食疗法,还重视对病人心理精神调养,认识本病是一个生理过程,思想放松,积极对待,平时要多参加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保持乐观情绪、善待自己和他人,多谈心交友,情绪稳定,处理好个人与家庭、同事、朋友之间关系;饮食要有节,荤素搭配合理,营养平衡,忌食烟酒、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最后还要保持适度的性生活,有利于生理与心理健康,防止早衰。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本病不但是药物治疗,还着重要求调情志、节嗜欲、适劳逸、慎起居,帮助你顺利渡过更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