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心理专家葛晓丹:抑郁症患者体重管理的实用指导建议

  全程导医网 徐州心理频道: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体重波动可能是一场无声的“战役”——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情绪性进食的困扰,或是精力不足导致的运动减少,都可能让体重管理变得异常艰难。然而,体重的失控又可能加剧自我否定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二科专家葛晓丹将从医学与心理学双重视角,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一份温暖而可行的体重管理方案。

  一、理解体重变化的潜在诱因

  1. 药物代谢影响

  SSRI类(如舍曲林)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通过增加食欲、减缓代谢导致体重上升,而安非他酮等药物则可能抑制食欲。需注意:药物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建议记录用药后3个月的体重变化趋势,而非过度焦虑短期波动。

  2. 情绪驱动的饮食模式

  大脑在抑郁状态下会本能寻求高糖高脂食物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进食-短暂愉悦-罪恶感”的循环。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出现情绪性进食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

  3. 生理节律紊乱

  睡眠障碍(如早醒或嗜睡)会导致瘦素分泌异常,昼夜节律失调可能使基础代谢率下降10%-15%。建议通过固定起床时间、白天接触自然光逐步调节生物钟。

  4. 运动量不足

  抑郁症患者本身动力不足,精力缺乏,致使日常活动量锐减,热量消耗不足,导致身体囤积过多的脂肪。

  二、分阶段制定个性化策略

  阶段一:建立安全基线(1-2周)

  停止节食与称重,改为记录饮食情绪:用“饥饿-无聊-焦虑-疲惫”四象限记录每次进食前的心理状态,识别真正的生理饥饿信号。

  阶段二:微习惯干预(2-8周)

  饮食

  将1个日常零食替换为高蛋白食物(如希腊酸奶),用蓝色餐具(心理学证实可降低15%进食量)。确保饮食多样,涵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偏好清淡、易消化之品,远离高糖、高脂、高盐诱惑。

  运动

  每天进行5分钟“阳光散步”——户外光照可同步改善情绪与调节皮质醇水平。运动是控制体重的“超级英雄”!根据自身条件,逐渐增加运动量吧!

  药物管理:如体重增长>5%/月,可咨询医生评估换用对代谢影响较小的药物。

  阶段三:正念强化(8周后)

  练习“感官进食法”:将食物切成小份,依次观察颜色、嗅闻气味、感受质地,每口咀嚼20次。研究显示此方法可减少22%的暴食发作频率。转变消极思维与行为模式,减轻压力反应,遏制情绪性进食。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保持密切联系,分享心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是应对挑战的力量源泉。

  三、关键注意事项

  警惕代偿行为:避免用吸烟、过度运动控制体重,可能加重抑郁症状。

  设定合理目标:每月体重变化控制在2%-3%以内,重点关注腰围减少(内脏脂肪下降更利好健康)。

  善用社会支持:加入健康管理社群(如“抑郁期饮食互助小组”),群体监督可提升3倍目标达成率。

  四、超越体重的关怀意识

  请记住:体重数字不是自我价值的量尺。当你在练习健康管理时,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温柔的自我对话——那些为照顾自己身体所做的微小努力,本身就是对抗抑郁的英勇证明。允许自己在过程中波动反复,就像允许阴雨天与晴空交替出现。生命的修复永远值得耐心等待。用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你一定能“瘦”益匪浅!

  专家简介

  葛晓丹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心理治疗师,中华医学会会员,徐州市心理健康促进巡讲团讲师,徐州医科大学见习带教老师。

  目前在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二科从事临床工作,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对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