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万失能老人护理保障引关注 苏州首先实施长期护理保险

  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长护险纷纷落地,医护服务迎大考。资料显示:全国只有10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专家:国家应增加资金投入并加大医护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极度匮乏。

  随着江苏苏州市自10月正式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浙江宁波市也将于12月28日正式实行,这一被寄望解决失能照护难题的“第六险种”,年内将在人社部确定的15个试点城市全面铺开。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1日介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一年多来,参保人数已超过了3800万人,制度运行总体平稳,成效初步显现。不过,从长远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在更广层面覆盖,仍有难题待解。

  支付水平总体在70%左右

  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近35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保障问题愈发引人关注。2016年7月,人社部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河北承德市、吉林长春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上海市、江苏南通市和苏州市、浙江宁波市、安徽安庆市、江西上饶市、山东青岛市、湖北荆门市、广东广州市、重庆市、四川成都市、新疆石河子市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10月1日起,江苏苏州市长期护理保险正式实施。一个月来,经申请、评估并公示,518位失能人员成为首批受惠者。这些老人凭失能等级评估结论书至25家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办理登记手续,在接受机构提供的护理服务后,就能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在苏州首批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中,重度失能人员439人、中度失能人员79人。住在福星护理院的贾女士多年来卧病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些年,她每月需支付护理费用1950元。此次长期护理保险实施后,贾女士经评定属于重度失能人员,按照长期护理保险补贴标准,入住机构的重度失能人员保障额度为26元/天(居家护理为30元/天),也就是说,贾女士每月的护理费用可减少780元。

  广东广州市自今年8月1日起试点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据报道,在试水第一个月内,全市共有928名参保人提出申请,经评估评审,有771人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广州市荔湾西塱敬老院的梁先生在8月中旬通过了评估,从8月18日至8月31日享受机构护理待遇共计14天。他在这14天内的基本生活照料服务费用共1568元,其中238元超过限额,剩下部分个人自付332.5元,长护险基金支付997.5元,支付比例为75%。来自广州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根据长护定点机构8月份费用结算申报表统计,长期护理保险整体报销比例约为63.3%。

  11月1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在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一年多来,参保人数已经超过了3800万人,大大减轻了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和事务性负担,对符合规定的长期护理费用,支付水平总体在70%左右。

  商业性长护险叫好不叫座

  按照人社部2016年下发的指导意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试点阶段主要覆盖试点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群。对于至关重要的资金来源问题,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试点阶段,可以通过优化职工医保统账结构、划转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调剂职工医保费率等途径筹集资金。从目前已开展试点的城市来看,大多是采用商业保险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模式,通过医疗保险划拨、政府补贴、个人自愿缴费等渠道筹集资金,由专业护理机构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长期护理照料。

  “保险公司相继推出长期护理保险后,市场反应并不热烈,购买护理保险产品的人数远低于期望值。”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陈冬梅说,商业性长护险叫好却不叫座,一个主要因素在于产品的设计原理阻碍了大量老年人群的购买,“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设计的投保条件一般在0到60岁,最多到65岁,而对护理保险需求最为急迫的人群却恰恰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

  据报道,目前市面上销售的长期护理险,包括有人保健康险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和美满今生个人护理保险、国寿康馨长期护理险、昆仑长寿宝长期护理保险、泰康附加吉祥重大疾病长期护理保险等等,不过,这些产品相对于其它保险产品来说价格偏高。同时,这些产品多是万能险,而且产品设计也多注重老年后的收益和回报。

  评估标准不统一制约长护险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日前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探索改革路径,不断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而在一些业内人士及专家看来,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的不统一,正成为推进长期护理险的首要阻碍。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但是,这样简单的几个项目指标,无法满足长期护理险的护理需求和等级评定标准的认定。

  从各地现行的试点方案来看,对失能程度的认定方法和标准体系差别明显。比如,在护理需求认定上,按照《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江苏南通设置了10大项30小项,上海分19项自理能力和10种老年人高发疾病,项目设计、评分标准等差别很大,在认定项目中是否考虑认知能力的问题上也各有不同。在需求等级评定上,南通设置5个等级,上海设置7个等级,各个等级的需求水平也不对应。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认为,在更广范围内实施长期护理保险的前提,是建立统一的失能失智评估标准和护理服务等级体系,建立相关评估机构和评估工具,以避免出现主管部门不同、服务提供主体不同而带来护理服务等级的认定不同。

  配套服务谁来做也是难题

  随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逐步推开,公共服务领域也将迎来大考。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7成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护理服务需求。但是,快速增长的护理需求背后对应的却是庞大的护理缺口。目前除了2小时以下的轻度护理需求和8小时以上的刚性高度需求外,只有一半老年人的护理时间需要得到了满足。

  今年2月,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已经突破4000万。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在1000万人以上。而自2010年民政系统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以来,我国注册的养老护理员仅50万人,持证上岗的比例不到10%。另有资料报告,全国只有10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中国医师协会老年科分会副会长李小鹰说,根据2002年我国发布试行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将养老护理员定义为: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 护理的服务人员。目前, 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来源主要是失业人员,对其培养以脱贫为目的。他在云南昆明调研时了解到,1500名培养出来的初级养老护理员上岗半年以后仍在岗的仅10%。来参加养老护理员培训的都是四五十岁的农村妇女,她们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很多人认为月嫂是份光荣的职业,但养老护理员不是。

  李小鹰认为,国家应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以国家医学院校为中心的“1+X” 培训模式,加大医护人才培养力度。“1”即基本培训机构,指国家部属医学院校、护理学院及卫生学校;“X”即辅助培训机构,指有条件的职业学校、三甲医院、养老机构。他建议政府在国家教育经费中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用于医养人才培养专项支出;同时,在国家保险体系中设立养老保险医养人才培训专项基金、设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医养人才培训专项基金。

  徐州健康信息: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