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一名血液科轮转医生与白血病男孩的对话 心情日记

   全程导医网   [健康观点] 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在当医生前,须轮流到多个临床专科去实习。当穿上白大褂、近距离地接触病人时,这些准大夫年轻的小心脏会怎样的跳动?

  徐州一名儿科研究生前不久轮转转科时,当上了血液科的准医生。这是他的心情日志,我们全文转载如下:

  这两天心情都不好(2016-10-14)。在血液科转科的日子,开始让我的心情压抑起来,渐渐的跟病号熟悉了,每天看着一个个被“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嗜血细胞综合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痛折磨的孩子,望着一对对因为孩子的病情而焦急万分的父母,我的心情也跟着变差。

  一个患有嗜血细胞综合症的3岁男孩的母亲,这几天几乎每天以泪洗面,(由于家里早已欠债累累,已经没有钱给孩子做嗜血基因检查,现在还不能确定孩子的病因是遗传性的还是后天感染因素造成的),孩子的健康未来不敢奢望,自己的家荡全都“赌博”在医院中,不舍放弃,又无法支撑,望着病重孩子渴求母爱与生存下去的目光,她不知该如何抉择。我每次去看小孩,妈妈与奶奶都在哭泣,而这个3岁的孩子虽然被高烧、腹泻、化疗与鹅口疮等各种痛苦折磨着,他却不哭也不闹,就安安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妈妈,每当看到妈妈流泪,他就用自己瘦弱的小手去拉妈妈的手,说:“妈妈,别哭,妈妈,抱抱!”每当此时,这位母亲反而哭的更加伤心。

  我理解这位母亲内心如滴血般的痛苦,每看到这一幕,我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去安慰她,昨天竟没忍住,也跟着妈妈一起落泪。

  昨天给一个白血病的9岁男孩抽血,他刚开始对我是有抵触情绪的,后来我跟他聊熊大、熊二、光头强,他才开始跟我说话,让我碰他的胳膊。

  我问他:“你上几年级了?”他告诉我说上四年级,由于白血病化疗期间抵抗力是很差的,大部分孩子都不得已退学,小男孩告诉我说他特想同学,想回学校上课。

  (我的一句话,勾起了他的伤感,我暗暗责备自己,以后再也不问白血病患儿上几年级了!)

  我问他:“你长大后想不想当医生?”

  他说:“不想。”

  我笑了笑问他:“为什么啊,你是不是觉得医生都特别狠心,可怕,三天两头来找你扎针”?

  孩子的回答竟然是:“因为我不想看到跟我一样的小孩。”

  听到这句话,我再也忍不住,瞬间眼睛里充满泪水。

  医学在多种疾病中是有缺陷的,治愈不了,只能达到减缓疾病的发展过程,尽量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作为医生,我不敢对患者家长说肯定会好起来的,因为心里知道有些病确实是无法治愈的,但是我又特别想去安慰这些家长们,除了倾听,不知道用何种语言去回应。

  这两天心情都沉浸在一种无名的伤悲中,脑海中总是浮现出每个患儿的脸庞,甚至影响了我的正常生活。渐渐的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外人都说医生的心真冷,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其实不是这样的,医院里有太多太多的人情冷暖,医生必须时刻保证自己冷静的头脑,即使刚刚一个相处很久的病人离去,你有再多的无奈与不舍,但你依然还在工作岗位中,下一秒你可能就要准备好抢救下一个病人。医院里不允许你每天感叹生活,同情心“泛滥”,只要求你时时刻刻做好救死扶伤的准备。

  我现在还没有学会这种本领:上一秒还沉浸在悲伤中,下一秒就得立马变坚强,像没发生任何事一样去对待新的病人。但我清楚,早晚也必须要学会。(我不是大富翁,经济物质上我帮助不上他们;医技上我还不成熟,想多跟他们解释,能尽量找一些让她们看到希望的医学语言,又讲不出来。处在一个很尴尬的阶段必然伴随着尴尬的心情……我能做到的或许就是好好努力,尽快提高医术,只有具备了医术这个前提,才能具备发挥医德的权利。)也希望国家能尽快完善医改,让老百姓们能看的起病,这更是医生所希望的。

  我们最不想看到一个家庭陷入“人财两空”的局面。

  医学家平台编后话:这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位儿科研究生轮转转科时的真实经历和心情记录,相信也是许多新医生的共同感受。童言无忌!新医生很少见过这些生离死别的场面,很容易触动心底最柔软的一面。但是时间久了、看得多了,慢慢地会不会就习以为常了?

  感动之余,我们还是希望医生尽可能地把这份初心保存下来;人们还是需要更多“心软”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