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计委信息化建设回眸:智慧健康让优质医疗资源公平可及

  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十二五”以来,我省卫生计生系统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改善信息化运行质量,为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省以省级综合医改试点为契机,努力打造“智慧健康”江苏阵地,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服务公平可及,让群众更好地享有便捷、高效的医疗与健康服务。

  统筹建设健康信息平台,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一是注重信息标准化。先后编发《江苏省实施〈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细则》、《江苏省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规范》、《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功能规范和分级评测标准》以及药品、检验检查、服务项目等各项分类编码,有力提升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注重互联互通。省及13个地市、6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推动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服务信息共享,支持绩效考核,提供服务监管。三是注重务实应用。在医疗机构,面向诊疗对象提供院内外服务导航、医嘱处方、检验检查、费用信息的在线推送,以及自助终端设备、手机支付等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简化就医流程,改善了患者看病就医切身感受;在社区,围绕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探索应用物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站、数字电视、手机客户端、微信等多种手段,为慢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体征监测、自我健康管理咨询等服务,对健康危害因素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增强了群众的医改获得感。

  大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通过开展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医联体建设上下帮扶,引导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制度建立,让群众在基层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一是提升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利用率。全省已有2/3以上县(市、区),依托区域中心医院资源优势,建立集约式远程会诊中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中心,面向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集中读片、出具诊断报告、培训交流、医学咨询等基本业务。二是释放优质医疗资源。全省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已与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联网,三级医院号源开放预约率达85%。居民既可以选择传统的电话预约、诊间预约、银行自助短信预约,也可利用网站、客户端、微信预约。省级急救医疗暨远程会诊中心与13个市实现联网运行,在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对口帮扶、援外医疗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以信息化为纽带促医联体建设。各地以城市大医院、区县医院为龙头,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开辟信息绿色通道,支持上下级之间有效开展双向转诊,实施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调配与共享人财物等资源,推动医联体开展紧密型、稳定型合作。目前,全省已建有信息化支持下的医联体近170个,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与上级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关系,建立稳定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和预约等门诊服务。

  组织实施“三个一”工程,让健康信息入户到人。2015年,我省启动实施“三个一”工程,力争到2020年,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居民健康卡。在13个省辖市各选择2个县(市、区)开展综合试点,形成示范效应,并向全省全面推开。在“三个一”工程实施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利用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强化内部协作与外部沟通;建立家庭医生综合管理系统,开展签约服务质量控制,综合反映服务状态、服务绩效、服务满意度等;充实和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居民健康卡管理服务功能,在做到服务记录及时归集、服务信息动态更新基础上,支持家庭医生为签约对象提供连续性、主动性、针对性的服务,让信息惠民落到实处。目前,我省8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开展家庭医生制度,农村已有71个涉农县(市、区)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453个乡镇、294.8万户、804.4万居民,试点地区平均签约率为42.6%;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管理率达84%以上,并做到动态更新、跨机构共享;全省已制发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居民健康卡约500万张,另外具备健康卡主要功能的已有各类诊疗服务卡近1500万张。连云港等地将居民健康卡建设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农合业务管理服务紧密结合,做到一手抓卡发行管理,一手抓卡应用功能的丰富完善和延伸拓展,支持预约挂号、自助取号、门诊就医,支持新农合滚动筹资、补偿结算、基金监管等“一站式”服务。镇江等地将居民健康卡与市民卡多卡融合,实现“一卡多用”,更好落实信息惠民相关政策。

  金坛:信息化支撑县域医改

  在组建县域医疗联合体过程中,金坛依托区人民医院建立影像、检验检测、临床病理3个诊断中心,每天安排专人处理各乡镇卫生院的检验诊断需求。三大诊断中心缓解了卫生院人员不足、资质不够的困境,提高了诊断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二级医院的服务。

  信息系统实现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运行情况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处方、病历全部电子化,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医院、医生的诊疗行为透明。“公开透明在控制医生大处方上确实发挥了作用。信息化平台主动监控使用药品的种类、数量、金额等,对异常用药特别是抗生素等不合理使用及时发现。时间长了,诊疗行为确实更加规范了”。

  金坛区以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健康档案服务为载体,深化区域医疗集团建设,实现上下联动,方便群众就医。下一步,他们将在信息互联互通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分组诊疗、家庭医生管理、智能健康服务,从而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区的就医模式和医改目标。

  大丰:信息化助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在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中,大丰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管理考评、推进上下联动、提高基层能力,促进了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推进上下联动。村卫生室作为签约服务主体,村医负责劳务性服务;乡镇卫生院提供慢性病诊断、治疗、健康体检等技术支持,检验检查项目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同时依托市人民医院,建立影像、心电中心,在村卫生室建立视频远程会诊系统,每周固定时间开放一次,为预约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进行远程会诊,使村医与市级医院专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签约服务团队坚强的技术后盾,也增强了村卫生室对村民的吸引力。

  提高服务质量。签约医生通过信息平台实时了解签约居民在市、县、乡各级医疗机构的就医、处方和检查信息,跟踪服务对象健康状况,及时并主动提供健康提醒,做好连续性服务。

  加强管理考评。签约服务底数、服务状态、工作量等,通过信息平台做到精细化管理。乡镇卫生院根据系统运行情况,结合服务手册,定期检查,做好服务对象回访,及时反馈服务评价情况。

  张家港:以信息化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推动电子健康档案普及化。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作为信息化建设核心内容,不断提升数量、质量和应用。全市91.5万户籍人口全部实现“一人一档”,另外还建立了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妇女、学生等重点人群专项管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与医院系统连接,市民通过健康网能够随时查阅个人健康信息,有效发挥电子健康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作用。

  推动卫生管理精细化。医院建立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规范合理用药等行为,强化院内感染管控,实现患者信息全流程共享。社区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用信息系统,实现从服务到评价全程监管。如慢病患者从确诊到纳入管理,由原来平均1个月缩短至1天。

  推动群众就医便利化。启用先诊疗后付费、心电和影像会诊、医技检查一站式预约等便民应用系统,建成医疗、医保一体化的社区医生工作站,实现“刷卡就医、实时结报”。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移动式查房、护理、心电等应用,建立区域心电、影像和远程会诊系统,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减少重复检查。社区自助健康小屋让市民随时检测健康状况。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