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不到12个小时,从甘孜州红十字会备灾仓库调拨的第一批救灾物资紧急送到震中康定县塔公乡。
这是五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并良性运转的一个缩影。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印有“红十字”标志的帐篷、物资,佩戴“红十字”标志牌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
在废墟上播撒希望
过去7年,余全贵至少遭遇过两次天灾,全家人一度被迫栖身帐篷。如今,他坐在洒满院落的午后暖阳里,招呼老友一起闲谈喝茶。
刚过六旬的余全贵,是一位地道果农。他所在的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挖角村,是中国红十字会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之一。
2008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在全国各受灾地区投入重建资金超过160亿元,援建了大批民房、新村、学校、卫生院(站),帮助逾百万灾民建起新家园。
五年努力,成效初显。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当晚8时,中国红十字会首批救灾物资运抵灾区;总会、云南省红十字会救灾工作人员加入省政府救灾工作组,于当晚12时到达震中。
救灾工作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要在最短时间内将急需物资发放至受灾群众手中才能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每次到达救灾一线,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灾害管理处工作人员蔡文男随身总携带着一个U盘,里面保存的一份最重要的文件是一个EXCEL表格。这个表格记录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全国27个备灾救灾仓库内储存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有了它,我可以根据灾区需求随时向总会申请从最近的物资储备库调拨合适的物资”。
红十字仓库的物资储备和调拨,一直坚持“以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家庭箱包括食品类、卫生用品类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不仅要让受灾群众吃饱穿暖,还要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更有尊严。”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说。
应急救护作为红十字会的主要业务之一,自2010年以来,总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大赛”,不但提高了应急救护技能,营造了学习救护知识的社会氛围,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在更大范围开展。
此外,在人道救助方面。红十字会为杜绝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低收入人群面临较大医疗救助需求,“等钱救命”现象严重。启动横跨大病患儿救助、博爱卫生院(站)援建和乡村医生培训三大公益板块的“红十字天使计划”,作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障的补充,暗合我国公益事业发展脉动,在爱心助医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递“生命的礼物”
2014年10月17日,湖南省11岁的绝症男孩刘爱(化名)走完了短暂的人生旅程。父母强忍悲痛,在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和帮助下,含泪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捐献出儿子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以及眼角膜等7个组织、器官,换来6名患者的重生。
作为20世纪医学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为许多终末期脏器衰竭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挽救了千千万万患者的生命。然而,中国人体器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有关组织统计,供需比例约为1∶30,远远落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缺失规范的、符合伦理学要求的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的管理体系;缺乏脑死亡标准、人体器官捐献移植等法律法规。另外,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人不愿捐献器官。”中国人体器官管理中心业务部副部长高新谱说。
为此,2010年1月25日,卫生部正式委托中国红十字会在全国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尝试建立公民逝世后自觉器官捐献的体系。同年3月,总会和卫生部共同在天津召开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启动会,部署在广东、山东、辽宁、天津等10个省市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试点范围逐步扩大的同时,总会会同原卫生部在深圳举办首期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培训班。深圳市红十字会首位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说:“协调员是行走于生死之间的人。”工作中的艰辛和感动,恐怕只有“同行”方能体会。“高敏们”的困难来自世俗的排斥,亲友的误解,更有因制度不健全带来的一系列困扰。
2012年7月6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设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批复》,同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设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参与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救助激励、缅怀纪念及信息平台建设等相关工作。
这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从此,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在国家层面实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财政支持的规范化轨道。2014年,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壮大至1154名,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已经迈出第一步,得到了世界认可。
“走好第二步,则需要全社会更广泛的支持。”器官管理中心顾问洪俊岭说,“我们要充分发挥红会自身特色,普及器官捐献知识,让‘器官捐献,生命永续’的理念深入人心。”
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2013年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造成菲律宾中部地区一万多人死亡,大量人员受伤,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从2013年11月18日,中国红十字会接到菲律宾红十字会救援请求后先后派出三批救援队共100人开展医疗和搜救工作,援助了价值约87万美元的救灾物资和医疗设备,在6个城市援建了20所学校,166间临时校舍,共计9960平方米。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赴菲律宾救援队第一任领队孙硕鹏认为,援菲行动为今后进一步发挥红十字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积累了丰富经验,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已经成为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的重要参与方。
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里氏7.0级地震,由于中国与海地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政府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海地捐款100万美元。
2014年2月,价值500万元人民币的一万个家庭箱从中国启运,送抵缅甸北部克钦地区,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
五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先后参与了海地地震、东日本海啸、东非饥荒、利比亚战乱、菲律宾台风、缅甸难民等重大灾害和冲突的救援救助工作,涉及资金约2.32亿元人民币。
协助政府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是中国红十字会发挥“政府在人道领域重要助手”作用的鲜明体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说。
通过加强交流,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活跃。五年来,共接待来访团组152批,促进了与各国红会的相互了解,为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2011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已派出180余名代表参加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国际会议100次,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红会和国际组织的多边、双边交流也日益频繁、深入、富有成效。
通过“走出去”系列动作,中国红十字会逐渐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央,成为越来越活跃的角色。2013年9月21日,在悉尼召开的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第19届全体大会上,中国红十字会再次当选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主席国。
这是国际红十字运动大家庭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认同,同时也赋予了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更多的话语权和更重要的责任。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