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人才难培养根系部分医学院资源分配有问题

      全程导医网    综合消息目前医生总体数量不足,并呈现结构性失衡。医学毕业生人数是多了,但质量高的还是太少。一些医学生不愿进入医生行业。

  在2011年12月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制约因素,总量不足首当其冲。

  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我国执业(助理)医师为246.6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82人。然而,相对我国13亿人口的基数来说,该比例仍然显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还有较大差距,仅与中等收入国家接近。

  1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医学专业不断扩招。1999年,普通高校医学专业招生数突破10万,2010年达到53万。10年来,医学专业毕业生数已达到300万以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阎作勤认为,医学生流失问题很复杂。由于农村和基层的待遇、发展前景不吸引人,导致医生下不去,或者下去了又留不住。

  阎作勤认为,目前医生总体数量不足,并呈现结构性失衡。地区、城乡、专业差异明显,一些专业如全科、病理科等受冷落,而外科、内科、眼科等专业则因收入高吸引了大批学生。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医学院院长、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黎孟枫认为,医学教育主要的问题可以归纳为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层面,但这三者又不能分割来看,而必须结合在一起分析。“就说数量,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现在多了还是少了,很多基层、农村地区缺医少药,每年广东都有市县请求推荐一些毕业生过去,但同时也有一些医学生不愿进入医生行业。近年来,医学毕业生数量上是多了,但质量高的还是太少了。”黎孟枫说。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哪里?黎孟枫认为,教育部门对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医疗人才市场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医学教育不能局限在教育领域,而应纳入国家健康事业的大系统去考量。”他说。

  黎孟枫分析,在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模式相对于市场化的人才需求来说,还处于计划到市场转型期。医学院校面临发展机遇,既希望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又受到计划因素的控制干扰,因而在培养学生的数量、结构上发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