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医院二零一三年科研工作结硕果

  全程导医网 徐州卫生频道 孙海芹/王玫 报道 科技是医院建设发展的真金白银。对于以技术为立身之本的医院,如何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一个已经在规模和数量上占有优势的科室、医院,如何把技术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学术优势,进一步做强做精?追随转化医学发展的脚步,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促进医院整体实力的上升——这作为一个命题在2012年得到了破解,并会在2013年走向新高度。

  给舞台 调动积极性

  作为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徐州市中心医院近年来坚持强化核心人才及优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建立区域医疗人才高地。 2012年医院进一步加大了高学历、高职称、有影响力的实用人才的引进力度,全年引进博士研究生10人,紧缺专业人才15人,通过公开招考,招聘硕士研究生58人。截止2012年年底,医院高级职称494人,中级职称61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3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5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 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徐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43人,徐州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对象5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7人,市级以上学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37人。

  人才引进后,如何能人尽其才?2012年6月,医院启动了博士、硕士创新团队课题申报工作,通过“给任务、压担子”的方式来挖掘高学历人才的潜能、调动其科研工作的积极性。2012年全年由博硕士主持申报的创新团队课题共164项,其中博士创新团队课题由江苏省卫生厅及省内知名专家分2次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了37项;硕士创新团队课题由本院学术委员会自评,分6批完成,最终确定118项。博硕士创新团队课题最终立项155项。

  搭平台 增强操作性

  在“全国知名、江苏一流、淮海经济区医疗中心”的愿景下,徐州市中心医院院长张培影曾经明确提出,医院要成立学术活动中心,建立学术交流合作通道;成立人才培训中心,建立人才培养使用通道;成立中心实验室,建立科研攻关通道,大力实施“树名医、创名科、建名院”的科技兴院战略。

  2012年,学术交流合作通道、人才培养使用通道、科研攻关通道,因徐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的托管、中心实验室的规范化运作和淮海经济区一流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运行而畅通。通道指引下的平台上,活跃着学术交流的热烈和常态、展示了大量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实现了科研的提档升级。年内“重症医学、临床免疫与变态反应、HLA基因测序”三个专业实验室被认定为市重点实验室。

  2012年学术交流常态化。全年举办国家、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1个,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 个,院级面向基层临床实用技能培训系列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1期。负责课题验收和鉴定的科教科半年来没有节假日,申报课题的负责人们加班加点修改、完善,中心实验室全面开放、全院共享、专人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为资料的归档、检索、统计分析提供支持。付出就有收获,2012年全院共中标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科技厅临床科技专项课题1项 、省自然基金2项、徐州市科技局课题21项、横向合作课题14项 。发表省级以上论文268篇,其中中华医学会中华系列杂志论文58篇,SCI论文28篇(其中第四作者2篇),出专著3部。

  促转化 取得实效性

  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创新,是促进科技进步的有效措施,科研与临床的相互转化,必然带来技术的促进和改进,同时实现科研的突破。

  2012年,徐州市中心医院瞄准微创医学、急救医学、生物工程等医学前沿,外科大力发展胸腔镜、脑室镜、椎间盘镜、关节镜等微创技术,内科重点发展介入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各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以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为典型的一大批新技术发展迅速。2012年全院共受理院级新技术106项,98项通过新技术引进奖初审。年内获全国性社会力量科技奖6项,地方性社会力量科技奖12项,徐州市人民政府科技奖6项,省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22项,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 3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