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十年印象--医疗服务加速释放正能量

  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加强和改进医疗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赖于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有赖于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整体效率的提高。10年间,我国医疗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已经破冰,医务人员积极投身医改,人民群众的就医感受持续改善。

  ■医疗资源不断扩充和优化

  5年前,福建省厦门市海昌区石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设在一个临时租用的二层小楼里,占地面积不足800平方米,环境和设备都十分简陋,只有16名职工,多是具有中专学历的老大夫。2007年,海昌区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为中心建造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四层建筑,配备了彩超、X线机、全自动生化仪等医疗设备。该中心主任林登科说:“中心现在已有53名职工,60%的人都有本科以上学历。”

  厦门市卫生局局长杨叔禹介绍,该市财政共计投入2亿多元实施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改造和设备配置工程。目前,厦门岛岛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面积均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所有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百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均已建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医改三年间,中央累计投资630多亿元支持建设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和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各地在改革中通过加强科室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城乡对口支援等,提高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据卫生部统计,全国县级医院入院人数由2008年的3353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4981万人次,占全国入院人数的比重由29.2%上升到32.6%。

  优质医疗资源也在努力释放更大的能量。“北大医院作为我国第一所国立医院,几乎全部硬件改造工程都是在最近10年里完成的:2002年建成外科大楼,2008年建成内科大楼,2011年完成妇产科装修改造,2012年启用新门诊楼。医院从住院条件到门诊条件,都实现了历史性的改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说。

  据统计,2011年,公立医院承担的诊疗量达20.5亿人次,入院人数为9640万人,分别较前一年上涨了8%和11%,部分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已降低至10天以内。各地还逐渐打破医疗资源按财政横向配置的方式,开始探索托管、建立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院办院管等相对紧密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技术进步造福患者成就医生

  10年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常务副主任戎龙还是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住院医师,那时的他就发现,被送到医院治疗的胃癌患者基本上都已进入中晚期,手术治疗需要切掉大半个胃甚至整个胃,术后还要长期化疗,不仅生存率低,生活质量也不高。“现在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我们已能在内镜下通过局部切除癌变的黏膜实现肿瘤的根治,所需费用只是普通手术治疗的1/10,既为患者保住了胃,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戎龙说。

  时下,像戎龙做的这类微创手术有的已有了更立体、更直观的“3D版”。更多的尖端技术应用于临床:开颅手术用上了三维导航,人脑禁区得以突破;淋巴瘤从绝症到可治愈;中医治疗胰腺癌有望取得进展;大脑中装支架,颅内病变也能介入治;手术治疗帕金森,让患者“颤抖”消失;实验室培育人体器官,缺陷器官或将可以替换;CT技术、MR成像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医学影像技术进入数字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