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调查:近四成健康档案常年“沉睡”

 2002年起,杭州市开始为居民健康建档。这些健康档案一开始以纸制版的形式登记,随后逐步上网。
 自2004年来,杭州市已投入近1000万用于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目前,城区共有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以录入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等资料的单机信息系统,少数开始了小范围联网。初步实现健康档案电子化,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的社区信息化管理。
 目前,这种健康档案覆盖率达60%-85%,记录了户主的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基本资料,既往病史、主要问题目录,如登记人血压、B超等近期报告,以及登记者的行为习惯、生活细节问题,如是否有吸烟史,饮食习惯等。
 “社区建立健康档案是一件实事工程,一定程度上便于医疗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但目前这类档案的更新频率不高,约有四成的档案常年处于‘沉睡’状态,需要被唤醒。”不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健康档案“沉睡”呢?
 记者走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查找“病症”。

  原因:网络不通大夫看病先翻病历

 “网络不通,是健康档案‘动不起来’的原因之一。”
 上午10:30,浙大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师潘雪凤正在坐诊,不到半个小时,已有10多个居民来就诊。每诊断完一个患者,她便熟练地把患者当日的血压、心跳以及近况输入电脑。
 她所在的服务站,负责2538户7414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这里,80%居民拥有一本浅蓝色的小册子——健康档案。
 服务站二楼靠墙的大柜子上,满满地堆放着这样的蓝色小册子。

  健康档案尘封太久

 “我在电脑上的操作,就是对档案的更新。但这类信息的共享范围只局限在所辖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而病人是流动的,他们可以选择城北的医生、也可以选择城南的医生。”潘雪凤说,据不完全统计,在社区2500份档案中,1000多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档案更新频繁,有的能做到3天更新一次,但有近1000份档案“原地不动”。
 “如果这部分档案的主人来看病,特别是遇到手术后,或大病后的保健、康复诊疗,问题就来了。他们去过什么医院?用过哪些药?用药剂量又是多少?”
 这位社区医生坦言,因为档案中看不到患者的诊疗记录,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反复确认。很多时候,为了对症下药,不得不要求病人带着以前就诊的病历卡、缴费明细单来看病,一页一页翻病历,看病人的就诊记录。

   我很健康4年没更新过一次

 登记了档案,但由于平时就诊不到所在社区,档案很少更新,甚至一次也没有更新过。
 这是档案“沉睡”的另一原因。
 “健康档案?好像4年前登记过。一来,单位每年都组织到大医院体检,没养成去社区的习惯。二来如果一生病就去社区‘报备’,感觉也有些奇怪。”在被问到是否接受过健康登记时,家住江干区的小邱想了很久。他说,2005年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健康登记过,但几年下来,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次也没去过。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