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讯:日前,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发布消息,称血液库存量仅占标准库存量的1/3,呼吁大家积极献血。与此同时,全国其他城市也陆续发生用血紧张的情况。“血荒”已经成了每年必渡的难关。
老李家的绝望
60岁的老李从医院重症监护室出来时,脸上写满无奈。父亲因败血症靠人工肾维持生命。人工肾就是通常所说的血液透析,是将血液引出体外利用透析、过滤、吸附、膜分离等原理,排除体内过剩的含氮化合物,新陈代谢产物或逾量药物等,调节电解质平衡,然后再将净化的血液引回体内,这一过程需大量血浆支持。今年春节期间,老李到医院互助献血400毫升,但仍难满足其父亲的用血需求。“医院让我们自己想办法找血源,我已经求了很多人,真是没辙了。”
血源紧张,使得江苏省人民医院曾经一天停开了20台手术,一些择期手术一延再延,急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只能望血兴叹。
医疗机构也喊“渴”
“我们医院也伤不起啊!”北京市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卫生部北京医院输血科主任宫济武说,用血紧张对医疗机构影响很大,正常医疗秩序被打乱,所有需要输血的治疗被延迟,这也是医生觉得很遗憾的地方。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医院输血科一位负责人说,经常会接到外科主任的电话,问何时能让病人上手术台。“采供血量缺口大时,每天上班都要为医院里需要输血的病人‘排队’。”
“医院昨晚紧急开会研究了用血的问题,现在血源紧张,医院要求我们严格把握用血适应证。”北京东方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彤说,“现在医院跟血站的关系都是多要少给,比方说我要4个单位的血,血站只给我们2个单位。”8月23日,北京医院输血科提出每个单型血10个单位的计划,但是血站最终提供的是每个单型血2个单位。
宫济武说:“用血短缺,最受伤害的毋庸置疑是患者。”他介绍,因为用血紧张,医疗机构或多或少存在择期手术的现象。“据调查,血液缺口达到20%时,择期手术推迟率至少在10%以上。北京市曾经最长的择期手术延期20多天。用血紧张,也成为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
“血荒”为何年年有 很多公众成了旁观者
“用血紧张的根本原因,还是临床用血需求增长过快。”中国输血协会会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输血科主任李碧娟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保报销制度的全覆盖,居民的刚性医疗需求被释放,医疗机构门急诊量激增,手术量提升了,用血必然紧缺。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血液90%来自无偿献血,7%来自团体献血,1%左右来自家庭互助献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每年需要有4%的人献血,才可以满足临床需求。而在我国,尽管献血人数与献血量均在逐年增长,但2010年全国参与献血人口比例仅为0.87%。
对此,一些医院输血科主任认为,无偿献血本身并没有错,但全国大面积缺血现象同时存在,则说明无偿献血机制存在缺陷。卫生部北京医院输血科主任宫济武说,目前无偿献血只是业内人员参与机制,很多公众反而成了旁观者。
“事实上,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提倡无偿献血显然不能完全仰仗对道德的期许,而应该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互助互惠的机制。”中国输血协会一位负责人称。
李碧娟表示,民众之所以没有太大的无偿献血热情,跟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我们医院曾接收了一位老人,3个儿子谁都不愿意互助献血,总说‘我有钱,我买血’。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愿意去献血救助,还指望他们去献血救别人吗?”李碧娟说,“当然,在我国,公务员的无偿献血率也不高。”
而一些意外因素,对献血同样也会造成影响。“此前爆出的‘郭美美事件’引发的对红会的信任危机,也对采血产生了直接影响,让原本就处于淡季的无偿献血雪上加霜。”不少业内的微博“名嘴”如是说。
血液管理使用都有漏洞
单靠献血也许短时间内可以缓解“血荒”现象,但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血及血站管理规范更必不可少。
日前,网上披露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千袋过期血流入医院”的帖子引起社会关注。尽管后来血液中心称血液并未过期,但是所引发的血站管理问题则不容忽视。不少媒体还翻出了2009年成都市一位医生用血浆浇花的旧账,建议血站加强用血管理。
一些专家提出,临床不合理用血现象必须纠正。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输血科主任李碧娟说:“现在大医院临床用血指标控制十分严格,可以说不合理用血现象越来越少,但是在二级及以下医院还存在漏洞。依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外科输血指南》及国外一些用血规范,在一些省、市综合性医院病历抽查时发现,临床不合理用血的比例超过50%。”
她给记者举了个例子:42岁的王某患胃癌并已经转移到骨髓,他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值均下降到了正常值的1/4。他每天的输血量是红细胞2袋~3袋(每袋1.5单位,即300毫升),间或输入血小板1袋~2袋。整个治疗过程共输注红细胞85袋、血小板23袋。病人最后死于溶血反应,属于一种输血并发症。
“不合理用血不仅不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还对临床用血造成了极大浪费。”李碧娟说,通过对国内30多家医院共5000多份病历的调查发现,临床用血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过度输注红细胞、“少量血”、“安慰血”、“搭配血”、滥用血浆等现象严重,还有些医生对大失血的输血抢救专业知识缺乏,外科病人合理用血的比例不到10%。
李碧娟举例说,同样的宫颈病症和手术,最少可以输血400毫升,最多可以输血1000毫升,就看医生怎么决定了。一般为了保险起见,医生都会选择较大剂量的输血,以保证手术效果。“从医学领域来看,输血的合理剂量一直没有严格的标准和适用范围。因此,多大的剂量才是合理输血,是考验医生功力的难题。”
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说,临床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冠心病心脏搭桥手术的病人,输血死亡率比不输血的死亡率高2.88倍。输血本身可以增加感染风险。
另外,医生技术水平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部分医生,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对一些原本不需要输血的患者开出输血的医嘱。还有的医疗机构由于对血液的保管不妥,造成血液过期,导致浪费。
一项针对某省199家二级医院和16家三级医院的临床用血情况调查显示,在有关输血知识的调查中,370名二级医院临床医生回答的正确率为67%,160位三级医院临床医生回答的正确率为73%。
怎样才能告别“血荒” 从节流入手
李碧娟说,2008年~2010年,湘雅医院在手术台数以10%速度递增的情况下,临床用血量却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该院制订的临床输血治疗方案指标,被业界誉为临床用血的“金标准”,已经成功帮助国内30多家医院大幅度降低了用血量,有效缓解了供血压力。
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介绍,作为用血大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建立临床用血三级管理制度,设立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院长任主任委员。建立临床用血公示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定期公布心外科手术平均用血量、单病种平均用血量及术者单病种手术用血量,将单病种用血量作为病房绩效考核和评优指标。严管之下的效果很明显,2011年上半年,该院心外科手术量比去年增加了7.8%,红细胞输用实际减少16.2%,血浆用量实际减少28.5%,血小板减少17.5%。首次出现了血浆用量低于红细胞用量。与2008年比较,2011年上半年平均每例手术血浆用量减少58.7%。
北京各大医院还积极开展自体血术前采集储存,术中回输/回收/术后回输的节血措施。同时,在术前三级查房或多科会诊讨论中包括制订约用血方案。据了解,目前,北京三级医院血液自体回输率平均已达到20%。
期待完善无偿献血机制
纪宏文认为,仅依靠街头无偿献血是不够的,应转变采血方式,增加团体献血、预约献血的比例。
卫生部北京医院输血科主任宫济武说,我国无偿献血者数量与医疗需求不能同步增长,原因之一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即政府应在加强公众的参与度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一方面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出台与用血相关联的无偿献血政策,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改善卫生部门单兵作战的局面。
宫济武认为,对于未参与无偿献血的人,现行用血价格不是高了而是太低了。如果调整医保报销政策,参与无偿献血的全部“零”费用用血,未参与无偿献血的人按实际血液价值自费使用,这样让公众感觉无偿献血是自己的事情,在身体健康时献出爱心服务公众,在需要时享受公众爱心。而对特殊不能献血人群政府应出台用血保障政策。
宫济武认为,目前北京市年用血量达到70万袋,相当于5年前的一倍,但是血站的采供血能力是否能满足临床发展规模,需要政府进行评估。如果不能满足,则应投入政策、财政等多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采供血机构的保障能力。
观点 别因“郭美美”而“冷血”
无偿献血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无偿献血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当许多病人因缺血面临生命威胁时,是无数无偿献血者拯救了他们。这种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精神,已蔚为一种社会风尚,在使别人幸福的时候,也在幸福着自己。
但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利国利民利己的公益行为,却因“郭美美事件”蒙上了阴影,更使中国红十字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联合早报网以“郭美美事件之后你还会信任红十字会吗”为题,开展了一项读者投票,高达77.67%的读者表示“不会再信任红十字会”,仅11.58%的读者表示“依然信任红十字会”。在如此语境下,全国无偿献血人数急剧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在献血者急剧减少、采血量大幅下降的同时,各个医院临床用血需求却在不断上升,这就意味着更多的生命在期待着血源、更多的人在呼唤无偿献血这一公益行动。血是生命之源,爱是生命的曙光,为了让更多患者与死神诀别,为了让更多的人点燃生命的希望,我们是坐等红十字会弄清一切事实、重建信任危机,再来参与公益,还是深明大义、不计前嫌,勇敢地伸出献血手臂?这是摆在许多人面前的一个课题。
事实上,为挽回公信力,中国红十字会也在寻求改变,努力展示公开透明姿态。而令中国慈善走入历史最低谷的“郭美美事件”,无形中推动了中国公益机构管理制度的改革,目前也正在开始展示其正面效应。
回到无偿献血本身来说,我们不仅是献出了有限的血液,挽救了他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将爱心更广泛地传播,让社会充满温暖和阳光。作为一种衡量公民基本道德的高尚公益行为,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就应该问心无愧地继续坚持,岂能因为某个人、某件事而受到冲击、遭到挑战?岂能一味等待、观望红十字会的形象改变、信誉恢复?毕竟死神在等待,生命在呼唤,一分一秒关人命,一点一滴见真情。
别因“郭美美”而变得“冷血”,别因“郭美美”而误了公益。让我们的爱心融化社会的污秽,让我们的热血滋润生命的希望。
公开透明有助消除“血荒”
不少网友和笔者身边的人都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家都不献血,看他们怎么办?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血液中心、医院、卫生部门,可是,在现实中,“血荒”的直接受损人,不是“他们”,而是普通的患者。很多人因为无血可输无法手术,对他们来说,所能做的仅仅是一天天的等待,而等待的结果或是继续忍受痛苦,或是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笔者岳父的心脏手术就是因为缺少O型血而两度推迟,和他一样不得不推迟的并非个例,这种对手术无限期推迟的焦虑情绪,笔者深有体会。
可是,这样的状况能怪那些拒绝献血的人吗?显然不能。因为这一切都不是他们所造成的,他们原本也是热心公益的义务献血者,可正是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以及“献血无偿、用血有偿”的质疑,才导致了他们对红十字血液中心的不信任,进而拒绝献血。虽然中国红十字总会称此事与红十字会无关,但公众对“献血无偿、用血有偿”的质疑仍然无法消除。
最近,不仅是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青基会等慈善组织也纷纷遭遇信任危机,每当一桩“丑闻”出现,网友们总会给以无情的批判。这种情绪是值得理解的,毕竟,太多的“丑闻”一再挑战人们的承受底线,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反感。可是,理性地想一想,慈善组织遭遇信任危机,他们得不到公众的捐赠款物,最终受损的仍然是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
献血制度也是如此,“血荒”最直接的受损者不是医院,而是患者。血液的采集、加工、储存等环节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费用,所以,有偿用血从道理上来讲并非不可接受。可是,一袋血四五百元的“身价”,到底是否合理,公众却无从得知。也就是说,相关部门没有对用血成本公开、透明。没有公开、透明,自然无法获得公众信任,出现拒绝献血的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公众对慈善组织、对目前的献血用血制度的质疑,其实是对运作透明度的质疑。没有公开、透明,就不可能获得公众的信任,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血荒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对血液的采集、加工、储存等做到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给公众算一笔明白账,从而挽回公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