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牵手小医院:是推进上下联动、双向转诊,还是与之争利?
“过去,医院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前,像阑尾炎、胆囊炎、疝气等手术,我们外科医生都做的,连较复杂的内镜微创手术也做得比较多。大医院看不上这些‘小儿科’,而在我们这里是个宝。”徐州市一家社区医院的郝医生告诉记者,如今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这些手术都不准做了,要转到上级集团医院去做。
“由于许多手术不让做,现在门诊量下降不少。”徐州市云龙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向记者介绍,与往年同期比,医院收入下降了1/2,门诊量下降了20%,住院病人更是下降了50%。过去两个外科病区,现在不得不关闭了一个,产科干脆取消了。
近日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在苏北有,在苏中、苏南也不少见。南京市一家三甲大医院一口气在市内外结盟了10多家社区医院,遍布苏南苏北。镇江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是二级医院,门诊量、手术量、住院量都还可以。医改后加入医疗集团,因为有大医院专家来坐诊,门诊量虽然有所上升,但去年住院手术量下降了14.7%;过去一年能接生800多个孩子,现在只有300个,那500个都转到大医院去生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医院进军基层,与社区医院“结盟”,对社区医院进行扶持帮助,这是好事,“但不能借政府给予社区医疗的优惠政策,只顾发展自己,过多地抢占基层医疗市场。”
大医院与小医院争利确实存在,小医院上转的并非都是疑难杂症,去年全省基层医院上转到三级大医院的病人6.2万多人次,而大医院下转到基层的只有8000人次。
据省卫生厅参与医改的有关人士介绍,“大小医院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用大医院的技术、骨干带动小医院的业务能力,社区医院满足百姓基本医疗需求和维护公众健康,而大医院专看疑难杂症”的政策,出发点非常好,可有的地方“把经念歪了”,这是始料未及的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沦为大医院的门诊部,弊端显而易见;基层医生动手能力变弱,过去社区能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今要转到大医院去,反而加重了百姓“看病难”状况。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去作为独立建制医院,人事、财务、基建等都是独立的,而加盟到大医院集团后,社区医院的自主权大为减弱,买设备、进人才、发展业务,都要看大医院“脸色”行事,而大医院却往往注重优先发展一些效益好、赚钱快的科室。从一些地区看,大医院派往社区的医生,则很多是面临升职称不得不到基层锻炼的年轻医生,对“上下联动、双向转诊”没有多少帮助与推动。
专家说,社区医生的角色定位是“家庭医生”,辖区内有多少人,哪些人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哪家孩子需要提醒打预防针,甚至哪家老人因与媳妇吵架心情不爽等琐事,都要管。一句话,社区医生对居民的健康管理从心理到生理、从出生到死亡样样都要管。大医院派往社区医院的医生却“轮换”得如同走马观花,“不可能也根本做不到‘家庭医生’这一点。”
据省卫生厅基妇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医院沦为大医院的门诊部,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没有负起责任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办的,是百姓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和健康服务,社区医院不以经营为主,而应由政府托底。有的地方因财政困难等原因,却把社区医院该尽的责任让大医院“代劳”了,这一做法不符合医改的方向。今后将针对这一新出现的问题研究对策,加以引导规范。
“大医院抢占社区医院的饭碗,从长远来看是两败俱伤。”负责人指出,一是大医院缺乏长期投入的动力,因为社卫中心提供的是基本的公益性服务,与大医院不一样,经营不是其根本任务,医疗收入弥补不了大医院的投入。二是政府对大小医院的功能定位不同,财政投入不同,由大医院投资办的社卫中心很有可能享受不到一些优惠政策。结果是大医院想赚的钱没赚到,社卫中心该发展的也没发展好。
专家认为,医改提出的“上下联动、大小医院双向转诊”目标,目的是方便患者就医。它应该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大医院办社区机构形成的“一对一”模式。大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难以摆脱“垄断”区域患者之嫌,这种“垄断”会使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受限,还会导致上转医院的收费和诊疗水平与患者经济收入、病情诊断不相符的状况,长远来看,会进一步加剧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地方政府负起责任来——承担百姓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由政府主办,应实行人事、财务、设备三独立。
(《新华日报》2011-08-11 记者: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