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回应“中国生乳新国标全球最差”的质疑

  针对业内“中国生乳新国标全球最差”的质疑,卫生部网站于6月25日刊发专家解读文章予以回应。卫生部、农业部专家介绍,《生乳》标准是生乳生产和收购的准入门槛,在制定中综合考虑了安全、质量、行业发展等因素。目前,农业部正制订生乳分级标准,以引导乳企按照生乳不同等级生产差异化的乳品。

  菌落总数指标是否“太松”

  在去年3月正式公布的《生乳》新国标中,菌落总数指标定为每毫升200万CFU(菌落形成单位)。有报道引述业内人士的质疑认为“指标太松”。对此,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成员孟瑾强调,生乳作为原料乳,消费者不会直接饮用,生产企业使用其生产产品时要经过杀菌等工艺,达到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规定后方可上市销售。

  他解释,《生乳》标准中设置菌落总数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牧场卫生状况和冷链运输质量控制情况。1986年,农业部门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将生乳中菌落总数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毫升,Ⅱ级低于100万CFU/毫升,Ⅲ级低于200万CFU/毫升,Ⅳ级低于400万CFU/毫升。按照该标准,菌落总数小于等于400万CFU/毫升的生乳都符合收购要求。新公布的《生乳》标准在总结该收购标准实施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从400万CFU/毫升调整为200万CFU/毫升,提高了生乳收购门槛,应该说是要求更加严格了。

  孟瑾表示,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水平的提高和养殖环境的改善,生乳菌落总数会逐步降低。国家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高生乳质量,农业部也将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指标。

  蛋白质含量指标低不低

  蛋白含量定为2.8%(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8克)是新标准被质疑的另一个焦点。对此,孟瑾提示,《生乳》标准中蛋白质含量指标是生乳收购的最低要求,乳品企业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购牛乳,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生乳用于不同类型乳制品产品的生产,其产品必须达到相应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规定后方可出厂上市销售,例如《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标准中规定蛋白质含量都不得低于2.9克/100克。

  孟瑾表示,《生乳》标准中的蛋白质指标是反映原料乳的质量指标,不是供消费者食用的乳制品终产品指标。据农业部门调查,我国生乳蛋白质含量范围在2.8%~3.2%之间,平均值为2.95%,但生乳蛋白质含量受奶牛品种、饲料、饲养管理、泌乳期、气候等多个因素影响,比如在5月下旬~8月下旬的泌乳期内,相当一部分牛奶蛋白质含量低于2.95%的平均值。

  他说,为进一步鼓励奶牛科学饲养,推进生乳收购“按质论价”的进程,农业部正在着手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使用不同等级的生乳生产差异化乳品。

  根据评价意见对标准进一步完善

  据悉,2008年底,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始清理整合乳品安全标准。由卫生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推荐的近70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了包括《生乳》标准在内的66项乳品标准。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组长王竹天研究员介绍,乳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整合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考虑乳品行业现状和产业发展,根据乳品安全特性合理分类,整合现行乳品安全相关标准,扩大标准覆盖面,增强了通用性和合理性。其中,《生乳》标准是乳品标准清理中的重点,其指标设置分为三类:一是安全指标,比如污染物、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菌落总数等;二是质量指标,比如蛋白质、脂肪等;三是感观指标,如色泽、气味等。

  王竹天说,卫生部依法正在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将根据跟踪评价意见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