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婴儿死亡率下降四成 居民期望寿命75岁

     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今日召开,部署“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医改攻坚战。南方日报记者昨天从广东省卫生厅独家获悉,“十一五”期间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快速,广东居民期望寿命已达75.3岁(男性72.4岁,女性77.8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按照规划,到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有望达到400元以上,住院费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农民看病个人支付比例降到30%以下。

缓解“看病难”

老广去年人均就医5.8次

都说“看病难”,但其实过去五年,广东人看病次数可谓“井喷”,“小病拖,大病扛”现象已有改观。据省卫生厅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医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医疗服务总量大幅增加,其中门诊量增长37.2%、出院量增长79.6%。

2010年全省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预计超过5.6亿人次,全省居民人均就诊5.8次;出院人次数达到1033.6万人次。令人欣喜的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量大幅度增长,以出院人次统计,五年来全省县级医院增长94.3%、乡镇卫生院增长55.2%,“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县”正在成为现实。

看病人数为何“井喷”?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解释说,过去只有公务员、城镇职工有医保,农民、城镇无业居民看病都得自己掏钱“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而这几年随着政府投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覆盖,农民、城镇无业居民可以一部分报销医药费,都敢去看病了,原来受到压抑的医疗需求得到释放,“激活”了基层医院,缓解了“看病难”。

纾缓“看病贵”

农民医药费报销额度达45%以上

过去五年,广东人的医药费也随着物价上涨,但涨幅得到控制,自付比例下降。省卫生厅负责人介绍说,有两个趋势: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病人费用初步下降,大医院医药费用涨幅得到控制。2010年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平均每次看门诊64.2元,比2005年下降17.8%;平均住院费2403.8元,下降38.9%。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人均费用为53.1元、1672.4元。从费用走势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城市医院医药费用有所上涨,但涨幅回落。2010年医院门诊、住院人均费用分别为150.1元、7596.1元。

二是随着医保普及,病人自付比例在下降。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成从试点向全覆盖的转变,从2005年的50.5%增长到2010年的99.2%,人均筹资水平大幅度提升到162.5元。农民医药费的实际报销额度达到45%以上,在乡镇卫生院住院一般可报销70%,有效缓解了“看病贵”。

健康水平提高

婴儿死亡率5年下降四成

“十一五”期间,广东人的健康水平日益改善。据统计,2009年全省居民期望寿命已经增加到75.3岁(男性72.4岁,女性77.8岁)。这一数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男性66岁,女性70岁)。

全省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17.44/10万下降到2010年的13.14/10万(降幅24.7%),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8.09‰下降到2010年的4.83‰(降幅达40.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5年的9.76‰下降到2009年的6.05‰。

■名词解释

期望寿命

专家解释说,期望寿命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的影响,是反映一个社会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它和人的实际寿命不同,是根据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计算后得出的,是指在现阶段每个人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活到这个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