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16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发生一起凶杀事件,共造成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广西北海市委宣传部称,行凶者系一名精神病患者。目前,事件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由精神病患者引发的血案,再次引起了公众对精神病患者管理问题的高度关注。
世界性难题对中国的挑战
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一直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有调查显示,我国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每年造成的严重肇事案件超过万起。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说,越宽容的社会环境,越有利于降低患者敏感度,避免诱发其作出危害自身或他人的举动。但在我国,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依然普遍存在,精神病患者极易因患病而陷入失学、失业的困境,丧失经济来源,逐渐被社会所孤立。另一方面,疾病特点本身就决定了精神病患者管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然而,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又十分短缺,服务体系不完善,大量精神病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救治和有效管理,因此,给社会公众安全埋下隐患。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明显上升,从上世纪50年代的2.7%。上升到90年代的13.47%。,精神疾病患者已达1600余万人。这些病人的构成主体是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患者。由于担心受到歧视不愿就医,或未被有效识别,能够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不超过三成。“以北京为例,该市现有精神科专科病床近7000张,但该市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估计有15万人。在全国范围内,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床位数都极其紧张。”杨甫德说,我国现有精神科专科医师不到2万人,这一比例意味着1名精神科专业人员要为10万人口服务,这在世界上是偏低的,甚至在亚太地区也居倒数第二位。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罗小年则坦言,在许多发达国家,社区精神病学都很受重视,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在社区能够得到照料。但在我国,目前社区里的精神卫生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队伍还不健全。精神病患者出院后,难以得到有效的社区服务和管理。
谁需要被管理须法律界定
“谁是病人?谁需要被管理?”罗小年认为,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首先在管理对象的界定上存在难度。精神病患者也会康复,当他回复正常状态时,不会因疾病对社会造成危害,是否还需要监管,尚难达成共识。这就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造成相当大的难度。而且,直到现在,这个问题在法律层面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就在4月10日,湖北省十堰市市民彭宝泉因拍摄上访照片被十堰市公安局人民路派出所送进精神病院。警方称是在一起街头聚众纠纷调查中,发现该男子精神混乱,遂将其送往精神病院检查。院方表示,该男子曾有偏执型精神障碍的既往病史,医生根据他的行为、病史及当时观察到的表现作出了留院观察治疗的决定。这一事件中涉及的精神病患者收治程序,也引起了外界的广泛质疑。院方负责人表示,医院目前只能根据经验和行规决定是否收治精神病患者,因此必须尽快促成精神卫生立法,“我们治疗的时候才能有法可依”。
“只有‘依法治病’才能解决精神疾病患者本身的问题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才能有效防止精神病患者危害公共安全、危害社会。”杨甫德的这一观点在学界有着广泛的共识。然而,我国精神卫生法酝酿了20余年,但是至今尚未出台。
多次参与立法讨论的杨甫德告诉记者,精神卫生立法必须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入手,而这一疾病的特殊性决定了立法必须综合考虑到患者的医疗保障、合法就业和受教育权益、生活救助以及社会安全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同时还必须要有可操作性的细则。这也正是我国在精神卫生立法上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
综合防治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有观点认为,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是因其家人没有尽到监管义务。对此,罗小年并不认同。他认为,在精神病患者管理上,国家和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同时还应加强医院、社区、家庭的联动。
精神病患者有肇事肇祸倾向的占患者总数的10%左右。虽然有不可预计的突发状况,但多数患者都有一个病情波动过程,有疾病复发前的征兆可循,及时识别干预能够极大地避免恶性事件发生。杨甫德教授指出,应加强三级防治网的建设,通过医院、社区、家庭的全程跟踪服务,对患者实现有效管理。
杨甫德强调,在精神病患者的管理中,社区一环尤为重要。具有专业知识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定期对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及时了解病人病情并调整诊疗方案,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危险征兆,有利于患者保持病情稳定,减少病情反复发作,提高生活质量。“现在的问题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手段,但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和队伍来开展工作。”
事实上,社区康复对于加强精神病患者管理、降低其病情复发具有重要作用。在法国,每7万人就拥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康复社区,患者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专业医务人员、康复师的指导服务,也可以获得免费的各种技能培训。然而,这一模式在我国却难以得到社会支持。杨甫德告诉记者,前不久北京回龙观医院主动与几个社区联系,希望免费到社区开设精神病患者康复点,却受到了婉拒。社区负责人表示,三级医院到社区是好事,但搞精神病康复点可能会遭到居民抵制。
杨甫德说,我国应当根据人口密度、服务可及性,由政府出资有规模地兴建精神病患者康复社区,为精神病患者重返社会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