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姜万富支边43年的无悔人生

60岁的乡村医生姜万富说,万万没想到,退休之前的两年,他会被媒体发现,成为家喻户晓的先进人物。

  “我算得了什么?不过是多呆了几年。当年到新疆支边的,光我们上海知青就有10万人,又有几个人的名字能被记住?”姜万富说。

  今年8月,姜万富将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叶城二牧场退休,返回故乡上海。至此,这个昆仑山区牧场最多拥有170多名支边青年的知青时代,正式谢幕。

  昆仑山,敢比天 

  “七月昆仑多奇象,风雪雾寒确无常。江南早过春光月,何人知此雪茫茫。”姜万富在日记中写道。昆仑山,是考量男儿梦想的地方。

  眼前的姜万富,头发花白,脸庞清癯。虽年届花甲,但多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医经历,让他的表达通俗易懂、逻辑严密。说话时面带微笑,不断用手势表达着他的细微体验。

  姜万富说,身处老一辈兵团人之中,总有一种东西深深打动你,让你觉得所有的劳苦,都是值得的。但是,叶城二牧场,这个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牧场,对姜万富的磨炼,除了劳苦,还有艰险。

  有一次,一名女职工发高烧,姜万富平时常走的河坝因雪崩洪水暴涨,如果上山绕道治疗要走一整天。为了抄近路赶时间,姜万富登上200多米高的绝壁,抠着石缝往上爬。山谷中洪水奔流,踩下去的石头一路跳跃着滚下……退回已不可能。姜万富浑身冷汗、内心惊恐,几次都想把药箱扔掉,但忍住了。没药箱怎么帮人看病?事后才知道,5年前曾有一个人,也是为了抄近路两次爬上这段悬崖,但在第二次,失足掉了下去。

  另一次遇险也是在山上。

  姜万富说,当年年轻身体好,喜欢在山上直上直下。他为一名高烧病人诊断后回家,下山下到一半,脚下一滑摔倒了,顺着布满积雪的山坡越来越快地向下滑。眼看快到崖边,前面正好有一块两三百公斤的大石头。霎时,他一脚蹬上石头,人停住了,石头滚下了30多米深的悬崖……

  “父亲”医生,撕裂的情 

  支边43年,姜万富的心,常常被两种感情撕扯着:一头是上海、亲人,另一头是昆仑山、病人。

  姜万富始终是个上海人。

  虽然昆仑山的烈风让他面色黝黑、满脸皱纹,但他穿着依然讲究,有条件的时候,总要把朴素的衬衫熨平,把皮鞋擦干净。只要他在家,妻子便不用下厨。炒菜的时候,总还要放一点糖。

  想上海、想家吗?真想。

  姜万富现在的妻子赵军花在新疆出生,比他小10来岁。姜万富设法教会了她上海话。实在想家的时候,两个人就在家用上海话聊天。

  常人很难理解姜万富,上世纪80年代刮起“知青回城风”的时候,他为什么选择留下?

  “说不想回上海是假话,说上海不好是违心的。上海的繁华,上海的气候和生活方式,都比这里不知好到哪里去了。但是,决定下半辈子走什么样的路,我是冷静思考了的。” 姜万富说,“那时候回城,工作没有着落,而我拖家带口,吃什么、喝什么?再增加姐姐、姐夫的困难,我是个男人吗?”

  人生几十年光阴,总得做个有用的人吧?

  姜万富说,他的医疗技术,若是放在上海,根本不值一提,大医院里有本事的医生多了去了。但在叶城二牧场,就像维吾尔族老乡称呼的那样,他是个真正的“大医生”。

  (下转第7版)(上接第1版)

  “这里离城里远,就是牧场场部也离叶城县城有60公里。病人到城里看病不方便,牧业点的病人要得了急症,等到花一两天送到县城,命早没了。有我这样的医生在,及时把病人处理一下,就争取到了救命的时间,就能保命。”

  “我是兵团在这里培养出来的医生,别的医生不愿意来,你说我能走吗?”

  说起和乡亲们的感情,姜万富提高声调、打着手势:“我去帮人看病,走的时候,老乡们找不到好东西送我,杏园里的杏子还是青的,他们都要摘两把让我带回去。我家的杏干、葡萄干,都是老乡给的,从来就没断过。”

  赵军花与姜万富结婚后,随丈夫当了牧场诊所的护士,两人生下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在10岁的时候,被姜万富送回老家。姜万富的岳母专门从新疆赶到上海,照顾这个孩子,同时照顾姜万富卧病的母亲。

  女儿24岁了。算上赵军花去年做阑尾手术时女儿回来探望,夫妇俩14年间只见过女儿7次。

  然而,在叶城二牧场,医生姜万富却是称职的“父亲”、忠实的儿子。

  43岁的吐孙姑·阿吾提在8岁时误食毒药,被姜万富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从小没了父亲的吐孙姑·阿吾提说起姜万富,总说“像父亲一样”;72岁的买提努尔患有肺心病、哮喘,他说自己一发病,不分白天黑夜都要找姜医生,从未被推辞。他把姜万富的手机号码大大地写在纸上,放在家里的电话机旁,以备自己发病时,家人能找到姜万富。

  要是有个病人感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发炎,而身上只有5块钱,怎么办?姜万富就会这样给他开药:1000片大包装的四环素开30片(合计1.5元),复方新诺明消炎药开20片(合计2元),再配上点速效伤风胶囊。“包括挂号费在内,5块钱够了,也能治好病。”

  “感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物”评选资料这样描述姜万富:简陋的手术室里,姜万富成功实施了2000多例外科手术,无一出现术后感染及手术意外……

  无法告别 

  今年8月,姜万富要退休了,他说,受不了那种很多人送别的场面,要悄悄离开,谁都不告诉。

  要走了,姜万富不放心他们的诊所。条件太艰苦了,大学生不愿意来,来了也干不长。多年来,他带过的有文凭或者没文凭的医护人员,先后走了十几个。去年冬天,有个准备到这里来工作的大学生,一看这个环境,连车都没下,掉头走了。

  正在叶城二牧场诊所实习的河南籍大学生志愿者袁旭说,他现在在这里,每个月除了花销200元生活费之外,其他的钱都没处花。他估计两个月之后就得走,“实在太寂寞”。

  姜万富舍不得走。

  最近这段日子,他有空就到处转着看,想把这里的一切都放进脑子里。“不知道这一去上海,啥时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