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村卫生室建设纪实(下)

        河南省信阳市高标准建设村卫生室,真正受益的是谁?

  记者日前在信阳市采访时,听到的是农民群众异口同声的称赞:“就医的条件好了,村医的水平高了,咱们农村人就医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乡村医生则普遍认为,政府资助我们建卫生室,拿钱让我们到大医院培训,还帮助我们解决后顾之忧,干村医越来越有奔头了。

  在一片赞扬声中,记者切实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村卫生室的条件好了

  几天前,平桥区王岗乡梨园村4岁的李飞突然发病,咳嗽不停,脸上直冒虚汗……家里人非常着急,赶紧把孩子带到刚建好的村卫生室。

  在村卫生室,村医及时对李飞的病进行了诊治:“没什么大碍,吃点药就没事了。”李飞的家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而在村卫生室建好之前,梨园村村民要花好几个小时到数公里以外的镇上或更远的县城才能看上病。现在,他们看个头痛脑热的,再也不用出村了。

  “其实,我们农民的要求并不高,但以前的村卫生室条件实在太差。”李飞的父亲说,“现在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对就医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

  在雷山风景区管理局震雷山村卫生室,村医翟普金告诉记者,以前,村卫生室就在自己家里,一间小屋既是诊断室、药房,又是治疗室、观察室,别说村民们不信任,就是自己也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天把病传染给了家里人。

  信阳市卫生局局长李第民说,过去,信阳市“夫妻诊所、炕头诊所”占80%以上,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三室混设,存在重大医疗安全隐患。85%的村卫生室只配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件”,少数村卫生室甚至连“老三件”都不齐备。

  “现在好了,不但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健康教育室、药房五室分开,设有处理医疗垃圾的焚烧炉,政府还为我们配备了体温计、听诊器、压舌板、手电筒、出诊箱、身高体重仪等基本诊疗设备。”手指着众多的“家什”, 翟普金自豪地说。

  尽管是盛夏,但在肖王乡新店村宽敞明亮的村卫生室里,4张铺着洁白床单的崭新病床透着一股凉爽。

  李丽老人正躺在干净整洁的观察室里输液。说起村里的变化,老人激动地说:“这几年,我们村变化大了,路通了,网通了,自来水通了,沼气也通了。现在,政府又为我们建起了这么好的村卫生室,我们农村人看病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村医的看病水平高了

  “我做梦都想上大学,但一直没有机会,没想到老来还有上大学的机会。”说起去年赴郑州大学一附院培训这件事,肖王乡新店村56岁的村医钟官平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钟官平笑着说:“当时,住在装有空调、铺有地毯的宾馆,我怎么都感到别扭;可几个月后回到家里,睡进潮热的房间,又感到特别不舒服。”

  不只是钟官平有这样的感受,平桥区803名乡村医生亦有同感。

  去年7月的一天,已经在村里行医14年的辛店村村医张萍接到了一个让她兴奋不已的电话,7月16日要到郑州培训。她所参加的轮训班就是平桥区与郑州大学一附院联合开办的。

  平桥区区长王继军告诉记者,平桥区在建设村卫生室时,又决定将全区乡村医生全部送到郑州大学一附院轮训,吃、住、行及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费用为每人7000元,每期时间为3个半月。

  在郑州大学一附院培训,授课的全是知名的专家。课程特别贴近村医实际,时间安排得也非常紧凑,包括2个月的理论学习和1个半月的临床实习。张萍说:“这次培训让我们更新了知识,增长了本领,真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看病越来越心里有数了。”

  “眼界是开了,胆量可小了。”村医姜燕这样说,“以前,什么病都敢看,什么药都敢用,结果导致‘三素(维生素、抗生素、激素)’滥用。现在才知道滥诊滥治有多可怕,搞不好就会出问题,轻则耽误病情,重则危及生命。”

  前几天,邻村的一名5岁小孩来看病。姜燕一检查,发现孩子高烧、抽搐,头痛得厉害。她马上判断这不是普通的感冒,建议家长立即送孩子到市里的大医院,结果被诊断为脑炎。事后,孩子的父亲对记者说,当时,医院的医生告诉他,如果不是转诊及时,孩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李第民说:“没有合格的乡村医生,再好的村卫生室也是摆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信阳市还准备推广平桥区的村医轮训经验,对全市的乡村医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把他们送到市级以上医学院校进行系统培训。计划用3年时间为每个行政村系统培训1名乡村医生,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

  干村医越来越有奔头了

  6月16日上午,在平桥区洋河镇周畈村卫生室,记者见到了淮滨县新里镇双庙村65岁的村医张万利。这是他第二次来这里“取经”。上次是他一个人,这次同行的还有他所在村的村支书和准备承包村卫生室工程的“包工头”。

  记者注意到,张万利一直“缠”着周畈村村医胡秀丽,不停地向她问这问那;而同行的“包工头”则拿着一个小本子,来回在卫生室里各个房间走动,不时还在本子上画图。

  “我们村也准备建卫生室,但一直下不了决心,这次又看了平桥区的几家卫生室后,已经很有信心了。”张万利说,“我们回去后就准备动工,也建设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

  张万利又说,其实,他以前是有些犹豫,最担心的是投资几万元,万一收不回成本怎么办?但胡秀丽告诉他,自打她的新卫生室投入使用后,病人增加了两成多。张万利告诉记者,如果他们村也像这样,收回成本不成问题。

  在信阳市,像张万利一样担心的乡村医生尽管不多,但确实存在。据记者了解,平桥区曾做过调查,村卫生室建成后,农民到村卫生室就医的人次平均增加了30%以上,乡镇卫生院的住院人数平均增加了20%以上。

  胡秀丽说,的确,有不少来参观的村医问到类似问题,担心可以理解,但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村卫生室的建成,乡村医生的轮训结束,平桥区又为乡村医生出台了利好政策,鼓励全区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财政给予经费补贴,费用由区财政、村卫生所和村医三方共同负担,其中区财政每人每月补贴70元,其余部分由所在村所和个人各承担50%。

  平桥区副区长张顺林还向记者透露,该区正在酝酿制定乡村医生医疗事故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其中,医疗事故保险费由区财政和村医共同负担,与财险公司协定投保金额,财政每人每月投入30元,其余部分由村医负担。这些制度出台后,将更加有效地解决广大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钟官平激动地说:“现在的政策对我们是越来越好,卫生室是政府资助建的,培训是免费的,养老、医疗事故、医保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我干了大半辈子村医,觉得现在越来越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