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3个档次。评审标准分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2个部分,分值各为100分,接种门诊在达到相应星级的必备条件后,其评审得分五星级在180分以上,每部分得分率在90%以上;四星级在160分以上,每部分得分率在80%以上;三星级在140分以上,每部分得分率在70%以上。预防接种门诊实行动态评审,有效期均为三年,若出现特殊情况(如出现重大预防接种事故等),可随时对接种门诊进行降级或取消星级处理。
一、硬件设施建设标准
(一)门诊用房
1、预防接种门诊总使用面积五星级不少于95 m2;四星级不少于85m2;三星级不少于75 m2;人性化设计覆盖率≥80%。
2、室内地面硬化,并采用防滑材料,墙裙高度不低于1.5米;环境清洁无垃圾,窗明几净,光线明亮,空气流通;预防接种门诊与医疗门诊、病房、注射室、放射科等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
3、预防接种门诊布局合理,设置预诊、接种、宣教留观和办公四个区域,区域设置应符合接种流程,并配备必要的设备或措施保证接种秩序,不出现拥挤现象。
4、预防接种门诊环境应温馨舒适,宣教留观区内应配备必要的儿童娱乐设施和宣教设备,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应设立单独喂奶区。
5、预防接种门诊设有洗手池、儿童小便池。
(二)室内设施
1、预防接种门诊设有宣传栏,在醒目位置张贴以下公示内容:一类疫苗种类、免疫程序、接种流程、接种对象(含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疫苗接种前后注意事项、预防接种前告儿童家长书、免费为儿童(含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建卡建证、免费发放预防接种票据、二类疫苗价格、咨询电话等。
2、合理配备接种台,确保一苗一台,其中卡介苗接种应设专室。每个接种区域面积不少于6 m2,每个接种台的面积不少于0.5 m2,每个接种台应配有疫苗标牌。
3、接种室应配备取暖降温设备和防火防盗设施,四星级以上接种门诊必须安装冷暖空调,保证房间能达到适宜温度。
4、每台或每室有候诊椅至少4个,并能够满足服务需要。
5、每个接种台配有1个注射器毁型器和1个污物桶,每个接种门诊配1-2个一次性注射器毁型后消毒浸泡桶。
6、每个门诊配备不锈钢或铝合金资料柜2个,器材柜1个。
7、每个门诊装备电视机、DVD机、数码照相机等设备。
8、接种室、留观区设有监控设施,数据保留7天以上。
(三)冷链设备
1、冷链室有专用冰箱至少2台,容积足够存放一个月接种疫苗数量,运转正常。
2、冰箱放置在通风、阴凉处,顶部不能堆放杂物,使用安全电源。
3、冷藏包与接种台数相符,整洁完好,每个冷藏包配8块冰排。
4、冷链设备建立档案,购进、报废有完整记录。
(四)接种器材配备
1、接种器材齐全:包括一次性注射器、汤匙或小口杯或消毒小纸片、脱脂干棉球、75%酒精棉球、镊子、砂轮、接种盘等。其中注射器数量是1次接种人数1.2倍,汤匙或小口杯能满足1人1匙。
2、接种门诊配备专用橱或急救药箱2个,内含有效期内的急救药品(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抗过敏药等)。
3、接种门诊配备预诊体检用器材(诊疗床、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打诊槌、压舌板等)。
(五)消毒设施
1、有高压蒸汽消毒设备、室内空气紫外线消毒灯和移动消毒设备,并能正常使用。
2、消毒符合医院消毒规范相关规定。
3、对各种接种器材定期按消毒程序进行高压消毒,进行接种台面消毒和室内紫外线消毒,有记录(日期、消毒时间等)。
(六)信息化管理设备
1、配备电脑、打印机、条形码识别器、宽带等设备,能正常开展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
2、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更新设备。
二、软件管理建设标准
(一)人员资质与素质
1、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必须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授予省卫生厅统一印制的上岗证,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和护士的比例不得低于80%,50岁以下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80%;操作信息化系统的人员必须持有信息化管理上岗证。
2、每个门诊日工作人员不少于7人,其中接种人员不少于5人。
3、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各项业务知识,能够及时有效处理一般预防接种反应。
(二)预防接种服务
1、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着装整齐,佩戴证件上岗,负责卡介苗接种的人员佩戴卡介苗接种证上岗。
2、负责登记、预检的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实接种对象,仔细查对预防接种证,详细询问接种对象健康状况、以往过敏史和接种疫苗的反应,并做好必要的体检。
3、接种操作台面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4、接种操作按规范要求进行,接种结束后,由接种者签名。
5、接种后留观30分钟,家长及工作人员负责签字。
6、合理设置接种周期:农村每旬开诊至少3天,城市每周开诊至少3天。
(三)安全注射管理
1、建立健全安全注射管理制度。
2、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推广使用自毁型注射器,向供应单位索取有效证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
3、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按《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严禁重复使用。
4、发生接种事故或出现不良反应,应详细登记,及时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配合做好现场调查和处理工作。
(四)流动儿童管理
1、制定流动儿童管理措施,组织辖区乡村医生做好目标儿童动态管理。
2、每月1次收集并上报本地区流动儿童信息。
3、每年开展2次到流动人口入户调查,因地制宜开展漏种儿童查漏补种工作。
4、流动儿童单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
5、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
(五)生物制品管理
1、建立健全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2、建立和使用全省统一的一、二类疫苗进出库帐册和领发登记帐册,疫苗使用情况及时进行登记,做到苗帐相符,记录完整。
3、每月按时向上级疾控机构上报下月各种疫苗实际需要量。
4、二类疫苗管理符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并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部门报告。
5、每月核查库存疫苗,及时清理过期、破损疫苗,建立健全报废手续,严格执行疫苗先入先出、近效期先出原则,杜绝疫苗浪费现象的发生。
6、疫苗储存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关要求分类存放,卡介苗要有标识明确的专业储存盒。一类疫苗贮存量一般不超过1个月用量,当次未用完的疫苗做好标记仅限下次使用1次。
(六)冷链管理
1、明确专人管理冷链设备。
2、冰箱有连续完整的测温记录。
3、冰箱有定期维修保养记录,现场观察冰箱内壁结霜厚度不超过5毫米。
4、冰箱要求隔墙离地,冰箱内清洁无相关物品,疫苗分类摆放整齐。
5、冷藏包外观清洁,内胆干燥,冰排用后及时把水倒掉。
(七)统计报表和资料管理
1、按有关规定上报各项报表,报表数据无逻辑错误,报告及时率和完整率达100%。
2、预防接种基础资料完整,及时整理装订成册(次年6月底完成上年度资料装订)。
3、基础资料分类装订归档,包括:人口资料、疫情资料、疫苗管理资料、接种资料(基础免疫、加强免疫、强化免疫、应急免疫等)、冷链设备及接种器材使用管理资料、各类宣传资料。
(八)工作指标
1、儿童出生1个月内、寄居2个月以上及时建卡、建证,4岁以下儿童及时建卡率≥98%。
2、接种证填写/打印清晰,内容完整,卡证相符率≥95%。
3、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95%;单苗基础及加强免疫接种率≥98%;乙肝疫苗首针及脊灰疫苗及时接种率≥95%。
4、7岁以上儿童接种卡册保存时间≥15年;每个接种日结束后对儿童接种信息作安全备份。
5、每月对辖区0~7岁儿童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做好儿童的补建、消重和外迁工作。
6、学校、托幼机构预防接种证查验率100%;一类疫苗补种率≥95%。
7、免疫规划相关疾病报告率、调查率100%,标本采集率≥95%。
三、必备条件
(一)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
1、预防接种门诊相对独立区域,使用面积≥95 m2。其中咨询预检室面积≥15 m2;接种室面积≥50m2;留观区面积≥30 m2;设置喂奶区区域。
2、预防接种台≥5个。
3、门诊日工作人员不少于7人,其中接种人员不少于5人。
4、至少有1名工作人员为中级以上职称。
5、三年内未出现预防接种事故。
6、基础知识考核优秀(笔试85分)率80%,及格(笔试60分)率100%。
(二)四星级预防接种门诊
1、预防接种门诊相对独立区域,使用面积≥85m2。其中咨询预检室面积≥15 m2;接种室面积≥45m2;留观区面积≥25 m2。
2、预防接种台≥5个。
3、门诊日工作人员不少于6个,其中接种人员不少于5人。
4、基础知识考核优秀率70%,及格率100%。
(三)三星级预防接种门诊
1、预防接种门诊相对独立区域,使用面积≥75m2。其中咨询预检室面积≥15m2;接种室面积≥40m2;留观区面积≥20m2;
2、预防接种台≥5个;
3、门诊日工作人员不少于5人,其中接种人员不少于3人;
4、基础知识考核优秀率60%,及格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