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5日 来源:半月谈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恰如推翻了“多米诺骨牌”,其所引发的连锁性反应,为我国近些年来所少见,至今仍余震未消,也许其影响将会持续更长一段时间。据卫生部通报,截至10月15日,全国因食用“三鹿”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正在住院治疗的婴幼儿和康复出院的共计49000多人。一个个“结石宝宝”,给多少家庭带来沉
重的伤害,恐怕难以计算。而这一事件对我国国际形象的影响,更无法确切估量。
撇开“黑心企业”不说,其实早在8月初,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就已经接到三鹿集团的报告。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关乎民生大事的报告竟被瞒了下来。不难想象,“三鹿奶粉”事件对于不少领导干部来说,其实质是“保乌纱”思想在作祟。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不啻是一块“试金石”,它把个别领导干部无视民生的心态和一些主管部门的不作为,暴露得一览无余;它不仅引起食品安全等领域的一场地震,更引发了一场“政治地震”:鉴于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对“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负有领导责任,对事件未及时上报,处置不力,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免去其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职务;冀纯堂也因此被免去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并辞去市长职务;国家质检总局则因监管缺失,负有领导责任,国务院同意李长江辞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职务……中央如此铁腕整肃官场而掀起的“问责风暴”,其力度前所少有,这种做法,对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力观绝对是一次强烈的冲击。正如一名干部所言: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干事,不能捂着乌纱帽做官。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但是,部分领导干部却对这一为官的基本要求熟视无睹。在9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说:“我们对109家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有问题的是22家,占20%左右。检查的结果已经表明,含有三聚氰胺的企业是少数,占企业的生产批次是少数,含量也不一样。”22个占了奶粉生产大半壁江山的厂家,竟被轻描淡写地说成是“少数”,其民生轻重可见一斑。
还有更奇怪的现象是:“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部分奶源基地的群众反映,为规避责任,工商、卫生、畜牧等相关部门纷纷收回部分奶站的工商执照、卫生许可证等,加重了部分奶站收购难现象,让许多奶农的鲜奶“求购无门”。而由于鲜奶无销路,一些奶农含泪将白花花的原奶倒进沟渠里,个别政府部门竟然以污染环境为由对其罚款5000元。事前没人管事,事后管得太多,反而更加损伤群众利益。相关部门在这一事件中的不作为、乱作为已到了何等地步?
许多干部群众认为,一批领导干部因“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被免职,是因为他们确实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应当勇于承担,包括法律责任。问题是,领导要换,机制改变才更为关键。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监管部门,却始终不能真正建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9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称,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要立即停止其国家免检资格的相关宣传活动,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制的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这一亡羊补牢式的做法,并不能平息人们对相关部门的强烈质疑。人们有理由追问:我们那么多监管部门,到底是为人民服务,还只是为企业服务,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使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潜规则现象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当前,人们反映较为强烈的是,有些部门对企业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乱收费、乱评比、乱检查。“权威部门”的“乱象”,直接导致不少企业不思进取,整天拼破了头去“公关”各种荣誉,攫取“驰名品牌”、“免检产品”等称号,以欺世盗名。这些称号其实质是政府部门利用自己的权势为企业“撑腰”,为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产品质量。这也客观上成为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毒大米”、“大头娃娃”、“潲水油”、“欣弗”事件等,追其根源,不能不说,一些监管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甚至官商勾结腐败,造成了严重恶果。这些监管部门的某些做法,已经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民以食为天。相信人们有理由怀疑,“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仍然不是食品安全事故的结尾,悲剧很可能仍会不断上演。因此,我们所要建立的新的有效的监管机制,必须能够从法律层面上真正解决部门利益、官商勾结、责任追究等问题,打破部门与企业的潜规则现象,真正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检疫、信息公开、召回、应急处理等制度,以使这类无视民生安危的事件越来越少,人民能够真正生活得幸福安康。
(记者 杨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