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新生儿死亡提示:绷紧院内感染管理之弦

 

    □健康报 记者 孔令敏□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名新生儿死亡事件发生后, 联合专家组进驻该院进行调查。据调查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李六亿介绍,9名疑似院内感染患儿(其中8名死亡)都有发烧、血小板减少、全身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临床表现,并且病情进展非常迅速,9月2日出现首发病例后,9月3日就出现了一例死亡。9月8日,新生儿科向医院医务处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介入;9月10日之后没有出现新发病例;9月15日之后没有出现死亡病例。经调查,专家组判断这是一起接触性传播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手卫生消毒设施似有还无

  事发后,相关专家对一名死亡患儿进行了尸体解剖,对9名患儿均做了细菌培养,并对其中3名进行了C反映蛋白检测,均未发现阳性,基本排除了细菌感染的可能。但由于死亡患儿的尸体没有保留,仅有的一名好转患儿已经出院,相关病房也已经进行了多次消毒,因此引发病情的病原体已经很难调查清楚,调查小组只能根据各种资料、集中发病的时间、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推测:这可能是一起病毒感染事件。

  据李六亿介绍,相关的9名患儿都是早产、低体重、抵抗力弱的新生儿,本身就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同时,调查组也发现该院在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方面存在隐患,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判断,这可能是一起接触性传播造成的感染事件。虽然调查组到达医院时,该院已经改进了多项院内感染的控制措施,但调查组还是发现了一些隐患,其中控制接触性传播的重要措施——手卫生就存在很多疏漏:手卫生的消毒设施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西安交大一附院新生儿病房位于医院的新楼,去年正式投入使用。但调查组发现,该院的新生儿病房并不是专门为新生儿设计,而是由成人病房改建而成,一个病房一个洗手间,房间里没有单独的洗手池。这就意味着,在一个住了多名患儿的病房里,医务人员如果处理完一个孩子就洗一次手,就要多次往返于卫生间和病床之间。李六亿认为,这样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在该院病房的卫生间里,调查人员发现,洗手池的水龙头是手动的,即使医务人员洗了手,但在关水龙头的时候仍有可能再次污染。另外,在进入新生儿科病区的医务人员专用通道里,调查人员也没有发现洗手池或者速干手消毒剂。

  据调查组了解,该院的新生儿病房里还设有ICU病区,所有的患儿无论病情轻重都使用同一个洗澡池,但洗澡池里保护孩子洗澡的护托一天仅消毒一次。在每个孩子每天都要洗澡的情况下,这个护托很可能成为院内感染的又一个潜在交叉点。

  众多感染隐患缘自安全意识淡漠

  李六亿说,医院感染主要分为外源感染和内源感染,通过加强病原体隔离、无菌操作、手卫生,绝大部分感染是可以预防的。这一事件暴露出的很多感染隐患,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只是文件发了、规定有了,但落实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力度。一般情况下,200张至250张床位就应该配备一名院感人员,但共设有2600多张床位的西安交大一附院仅配备了5名专职的院感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还要求医院感染管理科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室设置,以便更好地完成相应的职责。而这起事件表明,很多医院对于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还相当淡漠。

  李六亿认为,要想把医院感染控制真正贯穿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就必须使控制院内感染的理念深入医务人员的心中。

  “西安交大一附院出现这一事件,可以说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李六亿说,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感染科主动监测,一个是临床医生的主动报告。而该院之所以出现多例死亡病例,主要在于临床科室没能及时上报、感染管理科没能及时介入。《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各家医院要了解自己的重点部门、高危人群在哪里,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因此,这一事件提醒医院要加强各科室,尤其是重点部门如ICU、新生儿、器官移植等高危病房的监控。同时,临床医务人员一旦发现问题,应该解除顾虑、主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