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的脚步已经临近,上万名运动员、3万多名记者、上百万名游客即将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集北京。目前,北京市正以风险管理的清晰思路,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公共卫生风险有45种
在北京和平里中街13号北京市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内,奥运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办公室已运转两年多。近日,记者推开办公室的门,看到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埋头忙碌,工作台上堆满了一卷卷奥运场馆建设图纸。
该办公室主任、北京市cdc副主任庞星火告诉记者,作为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cdc奥运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平台,该办公室于2005年8月成立,同年9月即受奥组委委托全面展开工作。其中,一项创新的工作是组织识别评估奥运期间所有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最终圈定了45种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风险。
这45种风险分别来自5大类别:传染病疫情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生活饮用水安全事件,病媒生物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群发性中暑、空调系统污染等其他公共卫生事件。
多方合作走出探索之路
“对于奥运会的公共卫生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历届奥运会主办方都没有系统做过,无标准可循。”据庞星火回忆,工作伊始,市cdc各专业学科人员在分头筛查本领域公共卫生安全隐患,横向评定风险水平时,不同专业学科人员视角不同,争得面红耳赤。其后,由国家多部门机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反复研究论证,最终将风险评估对象锁定在“事件”上,即在奥运会举行的特定时段,在与奥运相关的特定场所,所有可能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奥运公共卫生风险综合评估所涉及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3个方面:对奥运会赛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奥运、涉及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有可能造成较严重国际影响及社会不良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
北京奥运公共卫生风险事件评估报告长达300多页。奥运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办公室的高婷说,这是数十位疾控人员与多学科专家数百个日日夜夜工作的结晶。作为自始至终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她的感受是,北京奥运公共卫生风险识别与评估是一场艰辛的科研探索。
“呕血篇!”庞星火清楚地记得6个工作组那一篇篇反复打回重写又迅速写成返回的风险识别报告,有份报告上的这3字感言深深感动了她。她说,北京奥运公共卫生风险事件评估报告拿在手上,她感觉特别厚重。
如何评估风险水平
在奥运会期间,哪些公共卫生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哪些公共卫生事件严重程度最高?不同专业之间的公共卫生风险水平又该如何比较?
在工业领域,对于风险评估有一种理论方法,称为风险矩阵分析法。也就是以矩阵评估指数评判风险水平,从而将评判对象的风险发生可能性分别定位在几乎确定、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罕见5个档次;将风险结局的严重程度分别定位在可忽略、较小、中等、较大、灾难性的5个档次;将风险评价水平分别定位在极严重风险、高危险度风险、中危险度风险、低危险度风险4个档次。
工作人员网上搜索获悉,曾有学者应用风险矩阵分析法做过公共卫生方面的风险水平评估。该学者名布朗?奥登博格,现任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教授。很快,北京奥组委发出了邀请,请布朗?奥登博格教授来京讲授风险矩阵分析方法,并特聘他为北京奥运公共卫生风险综合评估国际顾问。
于是,风险矩阵分析法成为北京奥运公共卫生风险综合评估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北京市cdc主任邓瑛介绍,专家们搜索分析了1994年以来国内外相关重大疫情和群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历次国际重大会议活动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结合本次奥运会特点,将传染病疫情事件分为法定传染病、输入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3类,对每一种疫情事件的病因及其危险因素从生物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4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针对食品安全,从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危害识别。针对环境相关公共卫生安全,则依据北京地区多年来相关资料,进行不同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概率的分析,进而预测可能出现的重大疫情及公共卫生事件,对其风险因素及危害程度打分排序。通过风险矩阵分析法,将各类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水平一一进行了准确定位。
以报告为依据,北京市已在全市建立起2008年奥运会餐饮业食源性致病菌监测体系,全市肠道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全市中小学校传染病早期预警监测,全市2008年奥运会病媒生物危害监测,全市奥运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监测及预警,全市奥运会场所公共饮用水卫生质量监测及预警等等一揽子奥运城市运行纲要公共卫生项目。由此建立起了北京市公共卫生安全长久监控保障机制,使北京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整体提升。